让民间传统艺术重现光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让民间传统艺术重现光辉.doc

让民间传统艺术重现光辉   2009年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当日上午,在海宁市文化馆展览大厅,9名青年艺人一字儿排开,齐刷刷地行着跪拜礼,与他们面对面的是陈伟炎、王钱松、胡金龙等9位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皮影艺人王钱松还向自己的新徒弟张英赠送了“技艺百宝箱”。次日,海宁日报以整版篇幅报道了这一称为“薪火相传”的拜师仪式,以及介绍了“非遗”藏品展览和皮影戏晚会的热闹景象。至此,从1996年3月第一次报道海宁皮影“郎家班”第四代传人郎自立复出的新闻算起,海宁日报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题宣传已持续了整整13年。在新闻界,这也许是对“非遗”关注最早、历时最长、报道最多的一家地方报纸。   海宁是良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目前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嘉兴市级项目20项,海宁市级项目47项。从皮影“郎家班”到“徐家班”,从硖石灯彩艺人孙惟君到陈伟炎、胡金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题宣传中,海宁日报不断创新传播方式,努力使地方报纸成为引导“非遗”保护的主力军。      农家庭院中“皮影”的复活      1996年春节,在海宁的农家庭院里,三张方桌搁三扇门板,两根竹竿撑幕布一块,鼓乐声中,几个皮影蹦蹦跳跳、活灵活现地演绎着世态万象。3月2日,海宁日报报道了海宁斜桥皮影剧团复出的消息。这是皮影传人郎自立第一次成为新闻人物。   皮影、灯彩、剪纸、滩簧、元帅庙会等艺术技艺及民间风俗,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永远记忆。而眼下,许多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已濒临消亡的境地,地方党报应该凭借其传播优势,及时承担起传承和保护的重任,“把根留住”。5月1日杭州宋城开张,斜桥皮影剧团前往搭台演出,海宁日报不仅作了现场报道,还连续推出《海宁皮影风采依旧》《延续皮影的美丽》等五篇述评文章,及时引导了公众对民间文化遗产审美价值的关注与认识。   1998年8月,文化部门开展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首次普查。有人认为,这是费了老半天的劲儿干了一件“丢西瓜捡芝麻”的事儿,还不如去招商引资办企业。为此,海宁日报文艺副刊推出“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专栏,两个月内集中刊登了《灯彩佳话》《硖石迎灯纪事》《皮影史话》《海宁皮影传人》等4组23篇文章。每组文章占据副刊四分之三的版面,讲述硖石灯彩、海宁皮影的过去和现在,以鲜活的典型宣传民族民间文化的精神价值。如皮影戏就有“养蚕人家要唱‘蚕花戏’,男婚女嫁要唱‘暖房戏’,儿女周岁要唱‘抓周戏’,爹娘五十要唱‘祝寿戏’……”常常一家唱戏,全村闹猛,洋溢着和谐民风。   与此同时,记者跟随着普查人员先后到斜桥、沈士、长安、许村、黄湾、袁花、丁桥等地的农家院,采访民间艺人五十多人,两个月间连续刊登《“捏粉人”艺婆胡杏华》《蚕乡人跳起“马头舞”》《花灯老人沈顺林》《蚕乡最尚皮影戏》等专访文章38篇。这些古老的民俗表演,经文字描绘和镜头定格,为大家留下了一扇扇可以窥见祖辈生活情景的窗户。      400则故事记录“民间的记忆”      海宁日报有个副刊叫“海宁潮”,立足于本土文化,以宣传灯文化、潮文化和名人文化为宗旨。我们发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因此,传承人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我们将硖石灯彩、海宁皮影列为“三大文化”的重要题材,作长期宣传。   目前,进入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的海宁艺人共35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人5名,他们都是海宁日报周末版与副刊“弄潮儿”、“艺术名流”等专栏上的典型人物。40年前,浙江皮影戏队在杭州为陈毅元帅及外宾演出,郎自立和他的伙伴“两根竹棍表尽喜怒哀乐,一双巧手调动千军万马”,演活了有800年历史的江南皮影戏。如今,郎自立和他的“郎家班”仍神奇般地活跃在海宁乡间……   2000年9月2日,海宁日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记者专访《皮影“郎家班”》,以“郎家班的新传人”、“天堂里的美丽”、“皮影生涯不是梦”、“他守望着最后一个草台班”四个插题,叙述了“郎家班”第四代传人郎自立半个多世纪充满传奇的皮影生涯。此后,海宁日报以集中、持续、多样的方式报道了皮影、灯彩的几代传人。《灯彩人生》追述硖石灯彩老艺人孙惟君的故事,《66盏“茶壶灯”献艺西博会》讲述灯彩艺人陈伟炎的创制新灯艺的故事,《硖石灯彩挂到新西兰》讲述灯彩新传人胡金龙携硖石灯彩漂洋过海的故事,《七旬老艺人想再演皮影戏》讲述沈圣标重组江南皮影团的故事,《海宁“剪纸王”》讲述王钱松制作皮影偶人的故事,《皮影馆又闻锣鼓声》讲述“徐家班”传人徐二男的皮影人生,《18岁的皮影女艺人》讲述女学生陈沁岸拜师学艺的故事……13年间,海宁日报刊登的四百多则传承故事,讲述了几代传承人的身世与情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