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朝四百八十寺调查报告讲述
;千里荤啼绿映红;《建康实录》 新建寺院50座
???
?最早记载金陵梵刹的专著《金陵梵刹志》 收录的建康寺庙只有177座。
????
清朝末年陈作霖《南朝佛寺志》 有名可考的六朝佛寺达226座,其中孙吴1所,晋37所,刘宋60所,齐26所,梁91所,陈及不可考者11所。
????
清朝刘世珩《南朝寺考》(6)卷,收录六朝佛寺共计227所,比《南朝佛寺志》多出1处齐朝兴建的齐福寺。
???
?1935年出版的由王焕镳编纂的《首都志》卷 14《 宗教.释放》共收录佛寺227座,较《南朝佛寺志》多了1处梁朝兴建的吉山寺。
???
?由朱楔编纂的《金陵古迹图考 》第6章《 南朝四百八十寺》 收录的佛寺数量与《南朝佛寺志》相同,仍为 226座。
?
????由此看来,足可以了解到当时南京城佛教的繁盛程度,而民间流传的“出了南门尽是事(寺)”这一民谚更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
;鸡鸣寺; 鸡笼山东接九华山,北临玄武湖,西连鼓楼岗,山高62米,因山势浑圆似鸡笼而得名。鸡笼山背湖临城,满山浓荫绿树,翠色浮空,山清水秀,风景绮丽。鸡鸣寺寺址所在,三国时属吴国后苑之地,早在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就曾在此倚山造室,始创道场。东晋以后,此处被辟为廷尉署,至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梁武帝在鸡鸣埭兴建同泰寺,使这里从此真正成为佛教胜地。;寺名由来;康熙皇帝 南巡登临寺院 题书“古鸡鸣寺”大字;;;;; 1996年6月8日,鸡鸣寺方丈宗诚老师太安详圆寂。鸡鸣寺30多位尼众,在省、市佛协和当家师的领导下,佛事活动如期进行,并修缮了鼓楼、韦驮殿、东西厢房。她们表示要继承和发扬老师太艰苦创业、以寺为家精进修持的优良品质,把寺院管理好,维修好。;;;灵谷寺;;主要景点;;;;淞沪抗战阵亡将士 纪念碑;灵谷塔;; 如今的灵谷寺是1928年至1935年在原寺址建成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建国后改名为灵谷公园, 但习惯上仍称灵谷寺。灵谷寺主要是由红山门、阵亡将士牌坊、无量殿、松风阁、灵谷塔、宝公塔与三绝碑、琵琶街等建筑组成。
;; 齐梁古刹栖霞寺在南京城东二十二公里的摄山,因为有了栖霞寺,所以又称栖霞山。寺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由当时住在摄山的隐士明僧绍捐宅为寺,名“栖霞精舍”。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到唐代才大规模扩建,并改名功德寺,增建大小殿宇四十九所,异常壮丽。在唐代,该寺与山东临清灵岩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浙江天台国清寺并称为我国佛教“四大丛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改为普云寺。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改为栖霞禅院,又名虎穴寺。明洪武二十五年又复名栖霞寺。清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军兵火。残存寺屋,仅一老僧孤守。光绪三十四年,镇江金山寺的宗仰和尚来栖霞寺,见荒凉景象心中不安,矢志恢复这座六朝古刹。他亲自出面为重建栖霞寺募款,他的弟子若舜主持重建工作,直到1928年才恢复到今天的规模。近年来又进行了维修整理。
栖霞寺背倚千佛岩,四周层峦拱翠、方壑堆云,灰瓦丹墙的栖霞寺在满山经霜红叶映衬下显得分外肃穆壮观。寺前有彩虹明镜湖。寺门外有一块唐代上元元年立的明征君碑。进入山门拾级而登,入弥勒殿,袒胸露腹的弥勒佛笑面迎人。绕过弥勒殿,便来到巍峨宏丽的毗卢宝殿。殿内‘金碧辉煌,毗卢佛象和侍立两旁的梵天、帝释、二十诸天的塑像都点金着彩,金光灿灿,神态各异。出毗卢殿,穿过悬挂“方丈”匾额的中门,沿走廊向上,从“法堂”一侧门向上便是“藏经楼”。这里是寺院的最高处,室内精致的佛龛中,供奉着一尊用整块汉白玉雕成的玉佛,相传来自缅甸。室内两旁,按千字文的字序设七十二函匣,内藏佛教的经、律、论。寺内还有东渡日本的鉴真大和尚纪念堂,堂正中供奉着鉴真脱袈塑像。栖霞寺的古建筑皆倚山势,层叠而上,殿宇楼阁堪称宏伟。
栖霞寺的东南有一座隋代舍利塔,系用巨石雕琢垒成,为我国著名的佛教艺术杰作。也为该寺增添了不少光彩。;·历史地位
三论宗的根本论典是印度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故名。又因注重宣扬“诸法性空”,亦称法性宗。此宗以“二谛”和“八不”之说为中心,发挥宇宙万法“缘起性空”之理。在中国的渊源自鸠摩罗什译出“三论”后,即为僧睿、僧肇、僧导、昙影等相继研究,其中以僧肇最为出名,与鸠摩罗什并称为“什肇之学”。什肇之学,原流行于北方,后得僧朗传播,流入南方。僧朗住在钟山草堂,遇见隐士周 ,即传授所学,周因而着《三宗论》。当时江南成实宗很盛,三论的玄纲几乎断绝,僧朗来到江南,非难成识大乘师,破斥从来认为三论与成实一致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