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为当代文学导航的一盏明灯.doc
为当代文学导航的一盏明灯
为当代文学导航的一盏明灯
在文学批评领域,似有南陈北雷一说。这南陈,就是上海的陈思和,而北雷即北京的雷达。陈思和、雷达是我涉足文学创作后久仰的两位大师。他们似乎均与我有些缘分。近幾年,每当我见到启东籍著名学者宋炳辉老师时,总会不由地想起上海复旦大学的博导陈思和教授,因为陈思和是宋炳辉教授当年读博时的导师。而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则早已是我心中一座巍峨的山。2011年上半年,青年作家李新勇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高级研修班。期间我出差北京专程到鲁院看望他时,听说雷达是他在研修班上的导师,我便南衷地向他表示祝贺。
生活就是一部书。而在生活这一部宏篇巨著里,因了无巧不成书的这句古语,不外有许多机缘巧合?譬如,不经意间,雷达这一座令我仰慕已久的巍峨大山,于2012年5月4日上午10时30分许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T2航站楼2C出口处,巍然耸立于我的面前。
雷达这一次是应邀为南通市文联五月风活动第三十二期文联大讲坛作《当前文学的精神生态及内在变化》专题讲座而来。我与李新勇相约前往接机,并参加有关接待工作。于是,就有了与雷达老师零距离接触和交流的机会。
文学之路上奔跑的一个草根作家和文学高地上一座巍峨大山的有幸相遇,仿佛是上苍的安排。我为此而感到庆幸。
雷达在中国文学界的位置,似乎用一段简短的文字即可概括:在中国作家协会的十楼会议室里,雷达有一个幾乎固定的位置,即主席台右手的头个位置。多数研讨会步人专家讨论的正题时,雷达总是第一个发言。(2009年9月28.L.日《中华读书报》)
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在《批评的风采》一书中,评价雷达是名副其实的雷达。白烨的这一评价十分准确而生动。事实正是如此。数十年来,雷达扫描纷至沓来的新人新作及时而细密,探测此伏彼起的文学潮汐敏锐而快捷。仅此两点,雷达在评坛乃至文坛上就有了无可替代的一席地位。2009年9月28日,《中华读书报》以《探测当代文学潮汐的雷达》为题,以访谈形式,展示了雷达数十年文学评论生涯的卓越成就。今天,当我走近雷达,发现雷达老师不仅仅是个名副其实的探测当代文学潮汐的雷达,而且是始终执着地为中国当代文学导航的一盏明灯。
三十多年来,雷达老师已发表三四百万字的文学评论文章,先后结集出版过九部评论集。其中,一批活跃在中国文坛的当代作家的第一篇评论或最早的评论都出自雷达老师之手。
当谈起结缘文学评论的经历,雷达不无感慨地说:我走上评论道路,与当时在《文艺报》工作有直接的关系。1978年8月,《文艺报》复刊。作为委托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文联机关报,《文艺报》复刊号刊发了中国文联二届三次扩大会专辑,发表了茅盾的开幕词,郭沫若的书面讲话《衷心的祝愿》,黄镇、周扬的讲话和巴金的《迎接社会主义文艺的春天》等文章。特别是巴金的文章深深触动了时在新华社工作的年轻的雷达。如果文艺真如巴金先生所说的那样,他愿意成为这文艺之春乐章中的一个音符。他即毛遂自荐,向《文艺报》主编冯牧、罗荪写信,表达了他想去《文艺报》工作的意愿,并附上了他的一些文章。雷达早在兰州大学读书时,就写过一组杜甫诗歌的阅读札记。这组初涉文学评论的读书札记在甘肃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出后,电台编辑原以为文章出自兰大老师之手。显然,雷达是位颇具潜质的文艺评论人才,冯牧、罗荪主编慧眼识宝。连雷达本人也未曾想到,写给冯牧、罗荪的那封信发出一个星期以后,他即顺利地从新华社调到了《文艺报》评论组。
雷达似乎对文学评论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和责任。新时期文学诞生之初,雷达就表现出了独有的敏感,对新的文学现象和潮流作出及时的反应。而这种及时的反应,为当代文学导航所必需。
正是由于雷达的这种敏感和作出的这种及时的反应,新时期文学便很快呈现出了一派满树新枝、鲜花竞放的喜人春色。
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是一篇散发着新时期文学芬芳的代表作。1977年的文学作品被载入文学史的为数不多,而《班主任》就是其中之一。雷达早在1978年初就对这篇作品进行了评论。他在《人民的心声赞lt;班主任gt;等作品的出现》一文中指出,尽管《班主任》等短篇小说在思想深度特别是人物塑造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弱点,但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踢翻了三突出之类的清规戒律,思想解放,敢于大胆地看取人生真实的血和肉,写出人民群众的爱与恨,喷射出人民感情的炽热岩浆,回荡着时代精神的铿锵旋律。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现象。1978年8月11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江苏南通籍学生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在《文汇报》发表后,雷达含着眼泪读完了这篇小说。雷达感到,这篇小说对四人帮法西斯专制给民众心灵上留下的伤痕的把握,具有相当的典型性,作品同时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围绕《伤痕》这部典型作品,《文艺报》和《文学评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