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苏轼词《浣溪沙》
浅析苏轼词《浣溪沙》
?浣溪沙
?[宋]??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 这是小学课本中的一首词,参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52页,作者苏轼。
??? 苏轼是人们熟知的大文学家,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散文、诗词、书画都有极高成就。其文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论理透辟,叙事准确,写景生动。与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主要作品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大江东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苏轼一生虽屡遭打击,但心胸十分旷达。《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就是这类词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 以《浣溪沙》为题的词,苏轼写过几???首,这一首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游蕲水清泉寺所作。
?? 《浣溪沙》本是词牌名,这里是词牌,更是题目。词牌名原本就是词的题目,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就是抒发对江南的忆恋之情。又如“浣溪沙”,因春秋末期越女西施在河中浣纱而得名。后来人们作词,就用过去已有的词牌,再就是依原词的句式、平仄和用韵,来创作词,这叫填词,其内容与词牌就完全无关。所以在词牌之后另注明词题(有的是编者加的),本词《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就是典型的一例。
???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 这是词前的小序,意为游历蕲水清泉寺,寺临近兰溪,溪水向西流去。蕲水,县名,现在的湖北省浠水县(唐代至民国一直称为“蕲水”,1933年改“蕲水”为“浠水”)。浠水县城东面有座凤栖山,凤栖山东南面山洼中有一座寺院,这寺院就是清泉寺。据浠水县志记载,唐朝始建寺,建寺时掘地见泉,随之凿井,因水清冽异常,故此名寺。如今的浠水县城清泉镇也是因此而命名。(注;清泉寺在上个世纪文化大革命时期的1967年被毁,1988年代之而起的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闻一多纪念馆”)。
??? 浠水河呈东北——西南流向,清泉寺至三台河段却是标准的东西走向(在《湖北省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兰溪镇为河的出口,由此注入长江。“大河向东流”,这是自然。然而,站在清泉寺前,目视浠水河,水是向西而去。这就为后文“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作了很好的铺垫。
???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新法,旋即被捕入狱。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苏轼去到黄州东南三十里外的沙湖买田,相田患病。听说麻桥人庞安时(北宋名医,与苏轼友善,着有《伤寒总病论》9卷)善医,于是前往求治……病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刚谪来黄州,苏轼心中还是抑郁。但后来,因鄂东南山清水秀,鱼美粮丰,尤其是黄州人的好客,亲朋故友的关心,庞安时的热情及精湛的医术,苏轼的心境好了许多。这里,没有官场的勾心斗角,没有市政的世俗尘嚣,有的是幽静的松林,清洁的小道,潇潇的暮雨,清脆鸣叫的布谷鸟。促使他拔开阴霾,敞开心扉,坦荡旷达,因缘自适。于是,一首《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便吟成了。
??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这是词的上阕。“山下”,指凤栖山下。“兰芽”,兰草幼苗。“短浸溪”,刚长出不久的兰草浸泡在溪水里。山脚下就是流水潺潺、永不停息的浠水河。兰草是鄂东南常见的一种野花草,春天开花,十分磬香。因凤栖山是金黄色的麻骨土,既适宜兰草的生长,又适宜松树的生长。如今松树还有,金黄色的麻骨土还在。“潇潇”,形容雨声。“子规”,布谷鸟,长江中下游平原常见的一种小鸟。词的上阕描绘的是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即山下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苗,就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树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的冲刷,一尘不染。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布谷鸟儿的啼叫声。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词的下阕。“道”,说。“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尚”,还。“休”,不要。“唱黄鸡”,黄鸡可以报晓,古人常以此感叹时光的流逝。词的下阕即景取喻,以富有情趣的语言,抒发情怀。词人感叹地说,谁说青春不能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流水不也是向西流去吗?不要再发出白发暮年、时光易逝这样的感慨了。
??? “人生长恨水长东”,人生几何,白驹过隙罢。所以古人云;“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这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然而,环境的启迪、灵感的生发,作者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焕发青春的光彩?“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并非作者的自我安慰,应该说是作者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这也是作者呼唤人们对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