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历史地理_蒙古草原地区.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区域历史地理_蒙古草原地区

第二讲 蒙古草原地区:内蒙古 第一节. 自然地理分区 第二节. 草原之路 第三节. 塞外风情 第一节. 自然地理分区 呈新月形空间形态的内蒙古区域是高原、山地与草原的结合地带,在中国历史上总是从中原农耕政权的观念上考虑,将内蒙古视为边缘地带。从地貌上讲,内蒙古可以分成内蒙古高原区、阴山山地区、鄂尔多斯高原区、河套平原区和大兴安岭山地丘陵区。 1.内蒙古高原区:包括呼伦贝尔高原、锡林郭勒高原、乌兰察布高原和巴彦淖尔—阿拉善高原。高原南缘为一系列山脉,南坡陡峭,远望如横亘的一列大坝,故有“坝缘”、“坝上”之称。东中部草原辽阔,是天然牧场,西部为荒漠戈壁。 2.阴山山地区:西起黄河后套平原以北,东至多伦,由阴山、大青山及察哈尔低山丘陵组成。这条东西向的山地形如屏障,在气候和农牧业生产上形成一条重要的自然分界线。 3.鄂尔多斯高原区:位于黄河大弯以南、明长城以北,是一块干燥的剥蚀高原。河流稀少,风沙地貌发育,北缘为库布齐沙漠,南缘为毛乌素沙地。 4.河套平原区:镶嵌在阴山山地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是一个断陷的冲积平原,黄河及其支流纵横其间,灌溉农业发达。按地貌和生产习惯通常分成西部的后套平原和东部的土默川平原,是内蒙古的主要农耕地区。 5.大兴安岭山地丘陵区:大兴安岭自东北向西南延伸,是森林向草原的过渡带。 内蒙古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由于跨经度、纬度较大,内部气候差异显著。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一线的东部、南部为季风区,西部、北部属非季风的内陆干旱区,整体而言沿着大兴安岭向西南温度递增、降水量递减。内蒙草原冬季漫长、晴朗、干燥,夏季较短,降水丰富。大陆性气候造成内蒙绝大多数地区没有粮食作物赖以生长的充足积温和降水,却非常适合草本植物生长,适宜发展牧业。有史以来,内蒙古地区真正适合农业良性发展的地方只有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全区面积的1/4为戈壁、沙漠和沙地,戈壁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阿拉善高原上,沙漠主要有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沙地有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及科尔沁沙地。 第二节. 草原之路 横穿欧亚大陆中部的古代交通要道,除了众所周知的“丝绸之路(绿洲之路)”外,还有一条曾经也发挥着不可低估作用的北亚“草原之路”。沿着丝绸之路的东西交往,使用最频繁的时期是从汉、唐至宋、元时代,在此之前的远古和先秦时期,以及在17c以后的明清时代,人们更多的选择了偏于北方的草原之路。它是从中原黄河流域向北,穿过大戈壁,经蒙古克鲁伦河流域到达贝加尔湖南岸,再向西行,经阿尔泰山北麓进入哈萨克草原,沿咸海、里海北岸,越过伏尔加河下游,可以进入高加索和黑海沿岸,再向西即可直抵欧洲大陆。由于这条欧亚内陆的交通线大多是在草原地区行进,所以称作“草原之路”。 北亚草原之路从公元前2000以来一直为东西交通所使用,只不过在张骞凿空之后,其热闹程度逐渐让位于通过河西走廊前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从18c开始,这条草原之路又重新繁忙起来,成为著名的“茶叶之路”。 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俄罗斯人初次品尝到从蒙古草原传到哥萨克手里的中国茶叶,倍加赞赏,于是开始了与东方的陆路茶叶贸易。俄人选择的道路就是当年匈奴人西迁的“草原之路”,只是在乌拉尔山以西,不再转向黑海沿岸,而是直接通向莫斯科和圣彼得堡。18c清朝的茶叶商人通过北亚草原之路曾与俄人有过长达100多年的大宗茶叶皮毛贸易。同时输往俄国的还有金银、棉布、绸缎、生丝和瓷器。 第三节. 塞外风情 一、家庭 在晚清之前,蒙古平民家庭组成一般是一夫一妻制下拥有2~3个孩子,长子、次子成年后分出去,只留下未成年的幼子跟随父母,形成幼子最后守家赡养父母的习惯。儿子成年结婚分家,分出部分财产,其原则是:年长者多得,年幼者少得,末子继承父业。明人《夷俗记》中载蒙人分家:“夷人分析家产,大都厚于长子及幼子,如有四子,伯与季各得其二,仲与叔各得其一。”年长者最早离家独立生活,可分的畜群相对较多,等到次子、三子分家时,可分的财产越来越少,幼子要长期守家,赡养老人,必须留够今后所需。 二、姓名 草原民族接触动物较多,常为某些动物中所特有的优点或优势所打动而加以赞美,久之便形成以动物名称命名姓名的习俗。如:以拿脱里(鹰)、那海(狗)、巴尔思(虎)、不花(犍牛)、哈喇不花(黑犍牛)、乌兰不花(红犍牛)等。 三、居住 公元7c前,蒙古人的住房是皮棚,那时有相当多的蒙古人以狩猎为生,把捕获的兽皮剥下来,覆盖在木头支起的架子上作为住房。8c以后,逐渐住进了毡房。用“蒙古包”泛指蒙古族的住房是在清朝满族和蒙古族频繁接触以后。满语称家为“博”,故满族把蒙古人的房屋称为“蒙古博”,博与包谐音,于是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