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7章南戏和“琵琶记”1
第七章 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 第一节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人们统称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载《永乐大典》13991卷,此书已经流出国外,1920年叶玉甫先生在伦敦一小古玩店中购回,存放于天津某银行保险库中,抗战胜利后此书下落不明。现流传的仅几种抄本及翻印本。 《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第二节 《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一 作者: 高明(1307?-1359年),字则诚,号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元末至正五年(1345)进士 他的创作,除《琵琶记》外,还有南戏《闵子骞单衣记》,已佚;诗文集《柔克斋集》,也大多散佚,经近人搜辑,仅存五十余篇。 第三节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1、《琵琶记》人物塑造逐步摆脱了单线类型化的写法,注意多角度地展示人物个性和内心世界。 2、《琵琶记》的戏剧冲突,双线并行 3、《琵琶记》语言成就表现在能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运用不同风格的语言。 第四节 四大南戏及其他 ★四大南戏:元代南戏较著名的作品还有《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后人称为四大南戏或四大传奇,其中《拜月亭记》的成就最高。 《拜月亭》,又名《幽闺记》传为元人施惠所作,是根据关汉卿的杂剧《拜月亭》改编,是四大传奇戏中成就最高的一部。戏共四十出 阅读书目 1、钱南扬《戏文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3、许金榜《中国戏曲文学史》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思考题 1.南戏的体制较之杂剧有何优越之处? 2.《琵琶记》的悲剧意蕴体现在哪里? 3南戏的形式体制特点 4《琵琶记》中蔡伯喈形象、赵五娘形象 熹平石碑 三 思想倾向: 作者在第一出“副末开场”中说:“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琐碎不堪观。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又说:“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共妻贤。” 1题材:佳人才子,神仙幽怪,关风化(子孝妻贤) 2教化: 为士大夫所不屑的南戏也可以成为教化的工具,成为“载道”的工具,抬高了南戏的地位与价值。 3“动人” 实际上就是悲剧的审美效应。引起观众的同情和共鸣。 冯梦龙认为:“读高东嘉《琵琶记》而不下泪者,必非孝子。” 陈眉公则说:读琵琶令人鼻酸,从头到尾,无一句快活语。《陈眉公先生批评琵琶记·书末总评》 《毛声山评第七才子书琵琶记》第一出题词:文章之妙,不难于令人笑,而难于令人泣。盖令人笑者,不过能乐人,而令人泣者,实有以动人也。 4情节 丞相逼婚 皇帝逼官 三屈从 三不从 父亲逼试 三逼 5伦理本身的矛盾 尽孝:显亲扬名 “不为禄事,所以为不孝” 皇帝不允许辞官“王事多艰,岂遑报父” 为皇帝尽忠,与为父亲尽孝,但忠孝不能两全。做忠臣便不能做孝子,做孝子便不能做忠臣。这就是封建伦理本身的矛盾,引发了观众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怀疑。君臣父子,在封建伦理纲常的框架下,蔡伯喈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臣子、儿子),是被父亲、君王支配、评说的。他的个人愿望是无人理会的,难以坚持。所以才有三不从,他以尽孝为由,却被父亲、君王以更冠冕堂皇的理由驳回。蔡伯喈没有最终的解释权,决定权。(在强者手中) 由于封建伦理本身的不周全,使蔡难以违抗,又无所适从,只能是任其拨弄,随波逐流。由此,本剧从悲剧人物的身上引发了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质疑。揭示了现存道德的不完善乃至虚伪和罪恶,表现出企图从儒家经典原始本义追求完善道德的意欲。 蔡在唱词中也表现出来:(书馆逢悲)36出 “你看文书里那一句不说着孝义?当原俺爹娘只要俺学些孝义,教我读文书来,谁知道被文书误?” [解三酲]:叹双亲把儿指望,教儿读古圣文章,比我会读书的把亲撇漾,少甚么不识字的倒得终养。(书)我只为你其中自有黄金屋,却教我撇却椿庭萱草堂。还思想,(休休),毕竟是文章误我,我误爹娘。 [前腔]比似我做了方心台馆客,到不如守义终身田舍郎,白头吟记得不曾忘,绿鬓妇何故在他方?我只为你其中有女颜如玉,却教我撇却糟糠妻下堂。还思想,(休休)毕竟是文章误我,我误妻房。 42出 一门旌表 牛相带来了诏书,旌表满门。 [一封书]生唱:儿不孝有甚德,蒙岳父特主维。(呀!)何如免丧亲,又何须名显贵?可惜二亲饥寒死,博换得孩儿名利归。 功成名就并未使蔡心灵平衡,双亲的死亡,给他巨大的遗憾和痛苦。 四、人物 1悲剧主人公赵五娘 是剧中塑造比较成功的形象。她虽然是被当作恪守封建妇道的孝妇来刻画,但作者为了达到理想的悲剧效果,写她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对丈夫尽忠,对公婆尽孝,以牺牲自己来对别人尽责,做到了常人难以做到的事。可以说,“糟糠自厌”、“祝发买葬”等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