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居住区规划原理的
住宅区规划
1.住宅区是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
2.住宅区按照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类型 人口规模
(人) 户数
(户) 居住区 30000~50000 10000~16000 居住小区 10000~15000 3000~5000 居住组团 1000~3000 300~1000 住宅街坊 / 住宅群落 /
3.居住区:泛指不同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较完整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4.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1.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5.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6.构成社区的四个条件
1)一定的社会关系
2)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
3)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4)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7.邻里单位及其原则
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西萨-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的住宅区规划理论。
1、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车行、人行道路分开设置。
2、保证充分的绿化,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
3、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
4、保持原有地形地貌景色,建筑物自由布置。
8.社区发展原则(核心:以人为本)
需求层次理论:
1954年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个性》一书中提出了“需求等级”学说,把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分成五个层次,即:
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爱与归属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9.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
(1)按使用性质分
(2)按使用频率分
(3)按营利与非营利性质分
10.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按使用性质分为8类
1)教育 2)医疗卫生
3)文化体育 4)商业服务
5)金融邮电 6)社区服务
7)市政公用 8)行政管理及其他
11.公共服务设施按使用频率分为2类
1)经常使用
2)必要而非经常使用
12.公共服务设施按营利与非营利性质分为2类
1)营利
2)非营利
13. 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
(1)教育:幼托、小学、中学等
(2)医疗卫生:医院、诊所、保健等
(3)文化体育:电影院、文化馆、运动场
(4)商业服务:商业、饮食、服务、修理等
(5)金融邮电:银行、邮电所等
(6)社区服务: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老年设施等
(7)市政公用:变电室、高压水泵房
(8)行政管理及其他: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市场工商管理部门、防空地下室等
14.配建指标的控制:
?住宅区配套公建的项目应符合规范规定的千人指标。并以千人总指标和分类指标进行总量的控制。
?使用时可根据规划布局形式和规划用地四周的设施条件,对配建项目进行合理的归并、调整,但不应少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千人总指标。
15.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指标(m2/千人)
16.服务半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所服务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
居住区级£800-1000米
居住小区级£400-500米
居住组团级£150-200米
17.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
18.人车混行:机动车与行人在同一的道路断面中通行
19.人车分行:机动车与行人在不同的道路断面中通行
20人车分行的布局原则
1)车行与步行在空间上分开,形成两个独立系统
2)车行系统分级设置
3)设必要的停车空间和枝状尽端回车场
4)步行路应结合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设置
21.道路红线:道路用地与其他用地之间的界限叫做红线。
22.建筑线:是建筑物基地位置的控制线。
23.道路的分级
——居住区级道路
——居住小区级道路
——居住组团级道路
——宅间小路
24.居住区级道路
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于解决居住区内、外的联系。车行道宽度10-14米,红线宽度20-30米。
25.居住区小区道路
联系居住区各组成部分的道路,车行道宽度6-9米,红线宽度10-14米。
26.居住组团级道路
住宅群内的主要道路,车行道宽度3-5米,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8米(无供热管线区)或10米(需敷设供热管线区)以上。
27.宅间小路
通向各户、各单元的道路,路面宽度不小于2.5米。
28.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原则
1)结合地形、气候、用地规模、规划结构、周边条件、居民出行特征,规划设计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断面形式;
2)居住区道路设计注意“通而不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