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的镜像-解读春晚.pptVIP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家国的镜像-解读春晚

家国的镜像——解读春晚 教学要点: 1.春晚的诞生与发展; 2.春晚的国家意识形态分析; 3.一个案例:关于2011年春晚的论争 序言 从1983年开始,中央电视台在每一年的除夕之夜为全中国观众举办一场为时5个小时左右的《春节联欢晚会》(简称《春晚》)。它像一个巨大的容器。在艺术形式方面,汇聚歌舞、小品、相声、杂技、魔术以及其他众多文艺形式,成为“新民俗”,“中国的狂欢节”。 内容上,从传统到现代,从政治到经济,从道德到审美,从艺术家到老百姓,从内地到港澳甚至海外华人。它既是主导意识形态的窗口,又是流行文化的表征;既是文化产业的交易,又是科技手段的平台。尤其是它巨大的影响力使之成为吸纳巨金的广告载体,成为人们追逐的文化资本场。主流文化、商业文化和民间文化在央视这个电视媒体平台上被有机地整合,相互促进也相互妥协。 研究视角:就《春晚》文化混杂的问题,揭示主导文化的话语是如何获得一种支配性的地位,进而如何统摄民间文化乃至商业文化的运作。 一、春晚的诞生与发展: 1.作为源头的“笑的晚会” 1961年8月30日 。“笑的晚会”在北京电视台(央视前身)举办,一共三次。 内容以相声为主,辅以话剧片段、独角戏、洋相和笑话等民间艺术形式。 政治松动的产物;“左倾”猖獗,被批判为反社会主义。 真正意义的春晚是1983年。近三十年的历史,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3年到1990年代初,题材结构模式化,影响力飙升; 第二阶段1990年代中期到现在,诸方利益彼此博弈,光怪陆离。 潘知常:伴随着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天,春晚一路逶迤走来,迎接它的,是全国上下的由衷赞美,然而,由于国族想象的全面介入,它却逐渐风光不再。“以艺术性作为国家叙事的手段”,这一根本缺憾导致了春晚 “年年骂来年年看”甚至“边骂边看,挨骂还办”这一尴尬处境(所谓“鸡肋”)。观众的“边骂边看”是由于它自身艺术性因素的存在;国家的“挨骂还办”则是由于它的作为国家叙事的载体的存在。(《最后的晚餐》 ) 2.红极一时80年代 1983年:第一届春晚,演员自娱自乐的“内部春晚”。 主持:相声演员马季、姜昆、喜剧演员王景愚、电影演员刘晓庆。 背景:文化活动匮乏、精神生活单调。 意义:从此成为中国人除夕之夜的精神年夜饭。 节目:王景愚哑剧《吃鸡》,将艺术院校的课堂训练直接纳入艺术表演; 李谷一连唱七首歌曲,第一位歌手, 《乡恋》,开启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潮流。 结构:茶座式观众席 1984年:奠定了后来春晚的基本结构与形制。 ①主导意识形态进入。一国两制的背景,“内地港台一家亲”的总体思路。 台湾的黄阿原、香港的陈思思当主持人,台湾的奚秀兰唱《阿里山的姑娘》,张明敏唱《我的中国心》。 姜昆《笑面人生》的回忆:阿姨你还走吗?要走的话,你明年还来吗?眼泪汪汪) ②小品、相声个歌曲成为《春晚》的支柱节目。张明敏《我的中国心》成为1984年做经典的歌曲,陈佩斯、朱时茂小品《吃面条》,李谷一《难忘今宵》成为每届春晚的固定结束曲,还有一个“动情点”,强调以一个真实感人的事件或人物,也成为以后历届春晚的传统。 1985年:春晚史的滑铁卢。 导演黄一鹤,试图创新,演出地点由演播厅改到北京工人体育馆。留学美国的陈冲“你们中国人”。 1986年:中规中矩,遵循1984模式——“高度配”方式,空前成功。 ①以歌颂春天的欢歌热舞开场,而后是主打亲情个搞笑牌的方言小品;相声可以讽刺,但不能太多,微讽;港台歌手歌唱对祖国的思念,内地歌手则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一段催人泪下的真实事件,是诉说家国一体的最有力的动情点,此时主导意识形态娱乐化相融合。零点钟声响起,全国人民集中大爆炸,国家领导人出现,向全国人民问候“新年好”,达至高潮,实现“狂欢”。 ②各式节目加强了主导文化的支配性。 先看歌曲。《我的祖国》“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幸福的花儿心中开放”台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两岸统一民族一家;真实的媒体事件——晚会上的婚礼,战斗英雄杨晟新娘于民刚,战斗英雄史光柱讲话之后,于民刚唱《十五的月亮》,这首歌可以说是国家叙事话语在个人生活层面活脱脱的体现:“祖国昌盛有你的贡献,也有我的贡献,万家团圆,是你的心愿,也是我的心愿。” 再看,体育人物成为国家强盛、为国争光的符号。 3.盛极而衰90年代 ①春晚形式和内容达到完美结合。赵本山《相亲》,把小品推上了陈佩斯朱时茂之后的又一个巅峰,从此成为“小品王”,成为春晚最成功的大腕。 ②越来越符号化:宏大的场面,华美的歌舞,知名的大腕,大群的观众,现代舞美技术的包装,承载歌以咏志,文以载道的沉重任务。 ③成为企业的逐利场和空洞的仪式。 2005年收场节目《盛世钟声》,广告时间增加到12分钟,20点报时底价368万元起(5秒),广告收入4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