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西兰毛利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的交流初探.doc
新西兰毛利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的交流初探
新西兰毛利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的交流初探
一、新西兰毛利族和毛利音乐
新西兰是一个二元文化的国家。二元文化的主体是毛利人和欧洲移民,此外还有太平洋岛国人,如库克群岛、汤加、萨摩亚、斐济人等,以及一些亚洲移民。现在约有80%的新西兰人是欧洲移民的后裔,其中又以英国移民为欧洲移民的主体;约13%的新西
.L.兰人是毛利人;约有5%的太平洋岛国居民,还有一定数量的亚裔人口。
毛利人是最早来到新西兰这片土地的,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到现在为止,新西兰纯毛利血统的毛利人已经非常稀少。有学者认为,毛利人属于蒙古人和澳大利亚人的混合类型。毛利人与中国人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黄皮肤、黑眼睛、嘴唇稍厚、鼻子稍宽、黑色头发微卷、身材魁梧。不过,语言及考古证据表明,新西兰的毛利人是波利尼西亚人,他们的先辈在两三千年前从亚洲大陆扬帆驶入中国南海,有的航向西南方到达马达加斯加;其余的沿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群岛驶向东南方,到达新西兰。
毛利民族的音乐属于波利尼西亚音乐。音乐在毛利人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毛利音乐是毛利文化的沉淀,它对于有着能歌善舞天赋的毛利人来说是传承毛利民族精神的最重要的载体。
在古代,材料和工具都很简单,毛利人用木头、鲸鱼骨甚至石头做成类似长笛的风管乐器;而现代的毛利音乐则是多样的。在中国舞台上看到的毛利音乐大多是毛利舞蹈和声乐相结合的音乐形式,倍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新西兰当地居民观看的一些具有本土风格的毛利戏剧中,用毛利语演唱毛利音乐占据了重要的部分。有些毛利音乐只有吉他作为伴奏,旋律优美,节奏简单,听起来清脆悦耳,宛若天籁之音。例如,毛利歌曲《Pokarekare Ana》《Tahi Nai Tarukine》《Me He Manurere》《Hoki Hoki Tonu Mai》等。还有一些毛利音乐是毛利语的说与唱的融合,并配有毛利民族特有的乐器,例如专辑《Richard Nunns Hirini Melbourne 》。很多传统的毛利民歌几乎每个新西兰人都会唱,在任何时候和场合,大家都可以随手拿来齐唱。特别是《Pokarekare Ana》,这首民歌是毛利音乐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歌曲之一。
二、毛利音乐在中国的传播
近年来,毛利艺术家多次跟随新西兰市政府组织或民间组织来到中国,与中国的艺术家进行交流,促进两国的友好交往。特别是在1987年,我国厦门市与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市正式签署缔结友城关系,因此,惠灵顿市与厦门市成为姐妹城市。
1988年9月,惠灵顿市市长杰姆贝里奇率市政、毛利文化、贸易代表团一行参加厦门市举办的国际友城艺术节。代表团带来了精彩的毛利民间音乐舞蹈节目。笔者了解到,这是较早的一次毛利音乐在中国的传播。
在2006年11月的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新西兰艺术家艾琳娜和她的文化交响乐团首次在上海演出。在3场音乐会中,他们演奏了融和新西兰文化和毛利文化的乐曲,深受上海观众的喜爱。
在2008年的2008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艾琳娜和Poutama艺术团进行了精彩的演出,并随后访问了厦门。艺术团在厦门市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了毛利音乐专场音乐会,并造访集美大学艺术学院和厦门艺术学校(小白鹭民间舞团)交流演出。
以2010上海世博会为契机,毛利音乐首次在中国进行了全方位的交流。世博会开幕演出中,代表大洋洲的新西兰毛利音乐歌舞表演《勇敢的号角》以毛利传统和欧洲古典的混合曲风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艾琳娜随惠林顿市代表团多次来到世博园新西兰馆的毛利舞台,让观众感受到了毛利音乐的无限魅力,也点燃了世博会大洋洲广场的热情。艾琳娜的世博之行新专辑《毛利与茉莉的对话》也首次在中国发行。其中《交响乐武士》《帕赫贝尔之诵》等曲目是将新西兰人的祖先毛利人的音乐和文化的传统融入到古典音乐作品中,给予它新的生机。借助世博会的平台,这次毛利音乐在中国的传播是极为成功的,同时影响力巨大。
在2010年6月,惠灵顿市政府官员、企业家、艺术家等一行人再次访问厦门。6月12日,在厦门市小白鹭艺术中心举办友谊之夜新西兰毛利艺术团交流音乐舞蹈晚会,一段特别的、来自艾琳娜和Tumeke毛利艺术团的毛利人音乐,获得极高赞誉。
总之,毛利音乐虽然是新西兰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展的环境决定了毛利音乐极富民族特色,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但是社会的进步为毛利音乐提供了很多类似于世博会这样展示的舞台。不只是通过访问和交流演出的形式,毛利音乐也借助现代化的手段走进中国。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世博会之后,网络上对于毛利音乐的关注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毛利歌曲《勇敢的号角》已经成为流行的彩铃音乐,人们对毛利文化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兴趣。
三、中国民族音乐走进新西兰
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