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咏怀古迹》其三中的黄昏意象1.docVIP

浅析《咏怀古迹》其三中的黄昏意象1.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咏怀古迹》其三中的黄昏意象1

PAGE  PAGE 4 浅析《咏怀古迹》(其三)中的黄昏意象 万小兰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南充市、637000) 摘要:《咏怀古迹》(其三)中的黄昏意象被作者赋予了深厚的内涵,已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景观。它是主人公穷途末路之际与朝代由盛而衰走向灭亡之时相碰撞的产物。它表达了时代的黯淡以及主人公理想追求陷入泥淖的失落之情。 关键词: 《咏怀古迹》(其三);黄昏;意象 “意象”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立象以尽意’”王弼说:“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日暮黄昏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自然景观。但它作为意象出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已不再是简单的一段时间和相关景物的再现。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凝结着作家特定情感与生命意识。人们可以通过它去窥视作者的心理状态、情感甚至社会的风貌。有人为黄昏意象下定义,说黄昏意象就是借黄昏夕阳之自然事物,表达个人在面对生与死、成与败、兴与衰等矛盾时所产生的强烈情感的文学艺术形象。唐代诗歌中的黄昏意象大致有几层涵义;它表达了唐代诗人功业未成的失落之情、故都漂泊的相思之情。揭示了唐诗人参禅悟禅却不脱离世俗的自由之意、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倾慕之情。表现出唐诗人对个体生命的思考及由此产生的悲壮之情。同样是处于唐朝时期的诗歌《咏怀古迹》(其三)中的黄昏意象,因其特定的语境和作者。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用灰暗的色彩渲染悲凉的气氛,另一说是表现昭君的思汉之心和作者眷恋故乡却孤独漂泊的相思之情。本文将跳出历代文人对其的阐释。将从另一种角度来对诗中的“黄昏”意象进行分析。试图联系王昭君的处境和变成“青冢”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作者饱尝家国忧思、穷途末路之时的心理状态去挖掘本诗中“黄昏”意象的深层意蕴。 《咏怀古迹》(其三)写于杜甫滞留夔州时期。它是一首咏怀和怀古两体相结合的诗歌。它的主人公表面是王昭君,实际上还隐藏着一个主人公即杜甫。这决定了本诗的复杂性。在加之“黄昏”意象处于“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这一特定语境中。它也就具有了具体的意蕴。它是主人公穷途末路之际与朝代由盛而衰走向灭亡之时相碰撞的产物。它表达了时代的黯淡以及主人公理想追求陷入泥淖的失落之情。 表现了社会环境的黯淡 “黄昏”有衰亡之意。由于远古人们对太阳的崇拜,人们就习惯于把太阳东升西落的自然规律和个人、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太阳东升则意味着新事物的诞生,太阳西落则意味着事物的衰亡。因此黄昏夕阳常与衰落相连。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常带有悲剧性色彩。在诗歌中,“黄昏”意象不管是指代王昭君心向往之的汉朝,还是折射杜甫生活的唐朝,都饱含这衰亡的悲剧性色彩。 从诗歌形式上来看,《咏怀古迹》(其三)是一首对仗工整的七律诗。“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处于颔联位置。上下两句相同位置的词语不仅要词性相同还有意义相对。“连”是出塞之景,“朔漠”是指王昭君要去的匈奴之地。“向”是思汉之心,与朔漠相对的“黄昏”也就具有了空间意义,可理解为王昭君想回的汉朝之疆。杜甫用于诗歌中的“黄昏”意象形象的呈现了汉朝的状态。它既表现了王昭君变成“青冢”之时汉朝的衰落,也传达了杜甫对于当时政治腐败、战乱不断、民生凋敝的唐朝由盛而衰走向灭亡趋势不可挽回的感伤之情。 王昭君化作“青冢”之时,正是汉成帝时期。当时的汉朝再已不是昭君出生时那个辉煌盛世,百姓丰衣足食的汉朝了。它已有日落西山之态,社会环境极其黯淡。汉成帝即位时起就花大量金钱建造宫殿以淫乐甚至到闹市去寻欢作乐。他的昏庸无能最后导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匈奴以“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为由,于是边疆迭起、祸乱无穷。再加上大地主大官僚兼并土地,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汉朝从此衰落病入膏肓。汉朝这颗太阳快要西落。王昭君的“青冢”只能对着处于“黄昏”状态的故国伤悲。此时站在昭君墓前的杜甫的处境和昭君实在是太像了。这首诗大概写于766年。此时的杜甫已经是日暮穷途。他耳聋了。右臂偏枯了,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缠绕着他,牙齿也落了一半。这样的境况却挡不住他“日夕思朝廷”,可是唐朝的现状也如他的日暮穷途。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是唐王朝走向衰亡的步伐却没有停止。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北方的经济,造成了田园的荒芜、家破人亡、十室九空的惨状。中央集权大大削弱,诸多的藩镇佣兵自立,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不断进扰,周边不宁,藩镇割据,造成连年混战,给广大劳动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再加上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更加速了唐朝的衰落。早年的杜甫看到了唐朝最鼎盛时期,当时的唐朝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它的光辉灿烂不亚于一颗东升的太阳。然而此时的唐朝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杜甫亲眼见证了它的衰落,它已经迎来了它的“黄昏”岁月。整个社会环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