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梳卖给和尚资料.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5 听一个故事,谈一个问题,讲几件事情—— P↓1营销哲理故事:把木梳卖给和尚 把木梳卖给和尚,听起来真有些匪夷所思,但不同的思维,却有不同的结果。 梳子除了梳头的实用功能,有无别的附加功能呢? 在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地方开发出新的市场来,才是真正的营销高手。 下面这个“把木梳卖给和尚”的故事,希望大家能有所启示,有所感触,有所帮助。 P↓2有一家效益相当好的大公司,决定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高薪招聘营销人员。 广告一打出来,报名者云集。面对众多应聘者,招聘工作的负责人说:“相马不如赛马。为了能选拔出高素质的营销人员,我们出一道实践性的试题:就是想办法把木梳尽量多地卖给和尚。” 绝大多数应聘者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愤怒:出家人剃度为僧,要木梳有何用?岂不是神经错乱,拿人开涮?过一会儿,应聘者接连拂袖而去,几乎散尽。 最后只剩下三个应聘者: ↓小张、小王和小刘。 P↓3 10天期限转眼就到了,三人先后来到了公司,负责人问小张:“卖出多少?”答:“一把。”“怎么卖的?” 小张讲述了历尽的辛苦,以及受到众和尚的责骂和追打的委屈。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个小和尚一边晒着太阳,一边使劲挠着又脏又厚的头皮。小张灵机一动,赶忙递上了木梳,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于是买下一把。  P↓4 负责人又问小王:“卖出多少?”答:“10把。” “怎么卖的?” 小王说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发都被吹乱了。小王找到了寺院的方丈,见面施礼后,小王先声夺人的问到“方丈,您身为寺院主持,可知做了一件对佛大不敬的事情吗?”(点评:摸准沟通对象的心理特点,可以尽快找准切入点,迅速引起对方注意和好奇。) 方丈一听,满脸诧异,诚惶诚恐的问道 “敢问施主,老纳有何过失?” P↓5 “每天如此多的善男信女风尘仆仆,长途跋涉而来,只为拜佛求愿。但他们大多满脸污垢,披头散发,如此拜佛,实为对佛之大不敬,而您身为寺院主持,却对此视而不见,难道没有失礼吗?” 方丈一听,顿时惭愧万分,“阿弥陀佛,请问施主有何高见?” “方丈勿急,此乃小事一桩,待香客们赶至贵院,只需您安排盥洗间一处,备上梳子,令香客们梳洗完毕,干干净净,利利索索拜佛即可!”小王答道。 ↓ “多谢施主高见,老纳明日安排人下山购梳。” “不用如此麻烦,方丈,区区在下已为您备好了梳子,低价给您,也算是我对佛尽些心意吧!”那山有十座庙,于是买下10把梳。 P↓6 小 王 的 推 销 经 [内容见图] P↓7 情 景 再 现 [内容见图] P↓8 情 景 再 现 [内容见图] P↓9 小王的 “四步推销法” [内容见图] P↓10 负责人又问小刘:“卖出多少?”答:“1000把。”   负责人惊问:“怎么卖的?”   小刘说他到一个颇具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朝圣者如云,施主络绎不绝。 小刘对住持说:“凡来进香朝拜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做纪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励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你的书法超群,可先刻上‘积善梳’三个字,然后便可做赠品。” P↓11 住持大喜,立即买下1000把木梳,并请小刘小住几天,共同出席了首次赠送“积善梳”的仪式。 得到“积善梳”的施主与香客,很是高兴,一传十,十传百,朝圣者更多,香火也更旺。这还不算完,好戏跟在后头。住持希望小刘再多卖一些不同档次的木梳,以便分层次地赠给各种类型的施主与香客。 三位推销者不同的做法,使其收获各异,尤其是小刘,胖墩墩的,看上去其貌不扬,但却是个非常有头脑的人,在看来没有木梳市场的地方开创出很有潜力的市场。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如下启示: P↓12 启示一:变换角度看顾客的需求,找出产品的新用途。 日本松下公司的经营理念中有这样的一句:“没有市场的淡季,只有思想的淡季”。 小刘的成功也告诉我们“没有无需求的市场,只有无需求的思想”。面对和尚这一顾客群,如果将木梳只当作梳理头发的一具,显然不会有什么销售效果。如只在和尚的头上下功夫,业绩也仅是零的突破。 真正成熟的市场营销人员,会对产品和客户关系有深刻的洞悉和把握,当小张把木梳提供给和尚挠头皮时候,他注定失败了,因为他错误地理解了营销理论,也错误地理解产品的功用。 而小刘转换了一个角度,考虑和尚利用木梳还能作什么赠品、纪念品、或者吉祥物品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P↓13 启示二:不断寻求新的顾客群,挖掘老产品的市场潜力。 决定将木梳卖给和尚,其实就是在寻找新顾客、开辟新市场。 尽管和尚并不是木梳这一产品的理想买者,但能否通过他们寻找和影响更有价值的顾客群呢? 小王和小刘的思维已经不是面对和尚,但只有小刘才成功地完成了营销过程。正是这样的想法使推销员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