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社会习俗的变化.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21课 社会习俗的变化

辛亥革命之前,资产阶级民主派就极力提倡“风俗革命”。孙中山率先断发易服,表示跟清朝彻底决裂。秋瑾穿男装,跨骏马,背刀枪,在绍兴街上往来,给人们一种革新之感。民国建立后,资产阶级民主派又借助革命,大张旗鼓地移风易俗,从而铸造中华民族的“新国魂”。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感受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导航目录;一、知识目标: 知道民国以来剪发辫、禁缠足、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三、情感目标: 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代表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功不可没。;时间;清朝男子发辫;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烫短发的青年女子;;20年代女装 ; 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有一部分留学生及文艺界、知识界的女士穿着连衣裙,至30年代穿者渐多。 ; 旗袍本是满族女子喜爱的服装,20世纪20年代以后,汉族女子也开始穿着,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变化,终于成为独具民族风格的中国女性的主要服装。 ;清朝旗袍;; 中山装是由孙中山先生创导并率先穿着的,故称中山装。它综合了西式服装和中式服装的特点,曾被赋予了革命及立国的含义,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其二:门襟五粒纽扣代表区别于西方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20世纪初穿西装戴领结的青年;当代西服;导入;时间 ;拜年; 你知道废除封建社会的称谓和礼节有什么作用吗?;三、禁缠足;“三寸金莲”;缠足:触目惊心 盛满痛;三寸金莲 ”始于五代南唐(公元937-975年)。当时五代李后主喜爱音乐和美色,他令寞娘用帛缠足,使脚纤小弯曲如新月状及弓形,并在六尺高的金制莲花台上跳舞,飘然如仙子凌波,故称“三寸金莲”。以后从宫内到民间皆仿行,;缠足美女;;三、倡女??;清末出洋女子; 妇女解放是清末民初移风易俗最典型的例证,它意味着辛亥革命革除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恶习,生活方式开始走向近代化。 ;课 堂 小 结; 1.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其目的是 ( ) A.消除清政府在政治方面的影响 B.美化人们的生活 C.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 D.满足西方国家的要求 ;2.孙中山曾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革除“大人”、“老爷”等称谓,规定民间普通称谓改为“先生”或“某君”。这体现了( ) A.在称谓方面,临时政府犯了盲目追求国际潮流的错误 B.中华民国政府想标新立异以示与清政府的区别 C.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D.称呼更简洁了 ; 3.下列服饰,属于沿用西式服装价值观念和审美习俗,结合中国人穿着的习惯和传统服装的样式而创制的新服饰,并且在国际上被视为最具中国特色服装的是 ( ) A.西服和中山装 B.西服和唐装 C.中山装和连衣裙 D.中山装和旗袍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