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试卷文档版教程.doc

桂林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试卷文档版教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桂林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试卷文档版教程

桂林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试卷 一、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失落的民谣   民间歌谣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从《诗经》、汉代乐府民歌、到唐、宋、明、清的民歌民谣一脉相承,民谣这种以口头传承为媒介的民间文艺,充满着自给自足、淳朴自然,“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牧歌情调。   民谣源于市井,虽各个时代特征不同,但都是底层百姓意志的曲折反映。朗朗上口,传唱一时的民间歌谣是向来是人民的心声心曲,而绝不仅仅只是一种文学形式,民谣是一种社会舆论,政治导向,是民间历史的保存者和传播者。在貌似“以谣传谣”中,它以谐谑调侃、讽刺嘲弄的形式,传达着深刻的社会政治信息,用近似神话的方式预言着历史。   民谣在其文化价值的背后,承载的就是政治时代的斑驳影像。东周列国的烽火祸起于一首“月将升,日将没,木弧箕服,几亡周国”的童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与秦暴政覆亡的命运不谋而合;“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以藏字的方式,抨击和审判了暴政弄权的董卓;北宋末年,政治没落,于是民间传唱“若要官,杀人放火受招安;若要富,跟着皇帝卖酒醋”;“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则直接吹响了明末农民反抗残酷剥削的号角。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当一种共识形成广泛的舆论力量之后,便会借助某一种传播媒介传递开来。民谣以其简洁精炼、合辙押韵、幽默风趣、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传易记等特点,非常符合民众对于社会新闻、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评论欲求。在社会舆论相对不发达的时代,民谣是人们评论社会时事不可代替的重要传播媒介,其不可捉摸的流动与游走特点,像水银泄地般地弥漫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民谣,就是人们对某一社会问题的共同评价的代名词。   那么现代民谣没落了吗?准确地说,应该是依靠“口口传承”的民间歌谣已经逐渐式微。   民谣是一种社会情绪的反映,但民谣具有非理性因素,代表的是一种民间的意识形态,是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的另外一种声音。综观当下的民谣,可以发现,民谣对于当下的社会现象或讽刺,或嘲弄、或戏谑、或调侃、或规劝,目的在于抒发情志,褒贬时风,议论时政,抨击时弊,表达爱憎。在那些貌似轻松幽默的语言背后,隐含着民众的困惑、迷惘乃至焦虑与激愤。   如同高亢的信天游无法在大都市的街头传唱,口头传唱的民谣,在日新月异的现代传播媒介前显得是那么的弱势和非主流。   与主流文化相比,传统民谣无论是审美情趣还是审美形式,都存在着明显的分别。民谣缺少雕琢、没有粉饰、真诚、直抒胸臆,既充满浪漫想像,也直面现实人生,其张扬的思想,历来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相当大的距离。 民谣的“口耳相传”需要传播者有较高的讲述技能,其本身的瞬间性、记忆性、传承性等特点,与主流文化在现代传播媒介下的可复制性、永久性等特点相比,劣势极其明显,也决定了它在现代传播媒介发达时代的式微命运。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自然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诗经》时代起,我国的民谣便已出现,然后一直蔓延至今,可谓源远流长,且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特点。 B.民谣产生于民间,以口头传承的形式流传,充满牧歌情调,属于民间文艺,反映着不同时期百姓的心声意志。 C.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民谣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唱,体现了社会舆论、政治导向,堪称我国历史的保存者和传播者。 D.民谣能传达社会政治信息,能预言历史,这都是依靠谐谑调侃、讽刺嘲弄的形式在貌似“以谣传谣”中完成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民谣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透过其文化价值,我们能看出那个时代的斑驳的政治影像。 B.当对某种社会新闻、社会问题、社会现象达成共识并形成舆论时,民众易于借助民谣进行传播。 C.民谣具有非理性因素,代表的是民间意识形态,它不雕琢、不粉饰、真诚、直抒胸臆。 D.民谣因审美情趣和审美形式都与主流文化有明显的区别,所以跟信天游一样无法进入城市。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周末年列国的烽火,秦暴政覆亡,董卓遭抨击审判,明末农民起义都起源于民谣,没有民谣就不会发生这些事。 B.因具有不可捉摸的流动与游走特点,所以民谣能到达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堪称社会舆论不发达时代的重要媒介。 C.民谣通过或讽刺、或嘲弄、或戏谑、或调侃、或规劝的形式抒发情感,隐含着民众的困惑、迷惘乃至焦虑与激愤。 D.民谣口耳相传的传播形式决定了它的瞬间性、记忆性、传承性等特点,也决定了它在现代传媒时代的式微命运。 二、古文及诗歌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