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临沂区域经济现状及其发展
(三)主体功能区和产业带的科学划分 临沂市委、市政府根据“建议”明确提出的“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的要求,在分析临沂市的自然地理区位、资源环境和产业发展基础的现实状况的基础上将全市主体功能区划分为“一中心、两条带、三片区”。 “一中心、两条带、三片区”的内容 一中心:即临沂市区。包括兰山、罗庄、河东三区和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临沂经济开发区。该区以约占全市10%的面积承载了近20%的人口,汇集了全市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该区应立足区位、基础设施和产业优势,重点发展食品、建材、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医药等制造业和商贸物流、文化、旅游、金融等服务业。 建成制造业先进、商贸物流业发达、基础设施完备、功能齐全配套的现代化综合经济区,成为全市发展的强大辐射带动源。 两条带:即南北沿河经济带和东西沿路经济带。两条经济带贯穿五县和市区,是“联结南北、沟通东西”的主要通道和发展的主体力量。 包括中心区,其面积约占全市的60%,人口占65%,经济总量约占全市的70%,是临沂市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区域。 南北沿河经济带 :以沂河干流和东红公路、胶新铁路为纵轴,包括沂水县、沂南县中东部和郯城中东部。 以中心区为界,该经济带分为南北两段。 北段立足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重点发展食品、生物工程、建材、机械及配件、电动车、电子元器件、纺织等制造业;充分利用温泉、溶洞等特色资源,发展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作为连接青岛市的前沿区,要突出与半岛城市群的协作,在相互交流融合中加快发展。 南段地势平坦,河网交错,资源丰富,制造业基础较好。重点发展农用化工、基础化工、特种纸制造和服装加工业;依托河网、马陵山古战场和银杏园林等资源,沟通与中心区和临沭县的河道观光线路,发展沿河生态文化旅游;利用琅琊草、杞柳、银杏等特色资源,发展工艺制品和银杏深加工;作为沟通苏北和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前沿,引进新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临沂市与长三角经济区的纽带。 东西沿路经济带 :以兖石铁路和327国道、342省道为横轴,包括平邑县、费县中南部和莒南县大部。 以中心区为界,该经济带分为东西两段。 西段拥有丰富的农特产品及矿产资源,要进一步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中药材种植及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突出发展电力、医药、纺织、建材、家具制造、汽车配件、民爆器材、黄金及镁生产加工业。 东段充分发挥近海临港和气候温润的优势,农业重点发展茶叶、花生、板栗等特色种植;工业重点发展食品加工、生物工程、磨具磨料、石雕石刻;发挥土地资源、劳动力和近港优势,加快与临近港口的协作对接,积极承接日韩、港台及其它地区的产业转移,以扩大开放为重点,优化环境,加快建设临港贸易加工区和仓储基地,使之成为临沂市对外开放的窗口。 三片区:即以南北、东西两条经济带为轴,将我市划分出的西北、西南和东南三大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三片区经济的发展要体现特色,发挥优势,与其它功能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西北生态经济区 西南综合经济区 东南近海经济区 西北生态经济区:以蒙山腹地为中心,包括蒙阴县全境和沂南县、沂水县西部以及费县、平邑县北部。 该区山青水秀,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干鲜果品量大质优,是临沂城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也是拥有国家级森林、地质和矿山公园的著名旅游景区。 围绕孟良崮战役遗址、大青山突围战遗址、天麻林场、塔山林场、龟蒙顶等景区,发展生态、文化和红色旅游。突出发展林果、畜牧及加工业。本着保护及永续利用的原则,合理开发蒙山资源,高度重视河流源头的水源涵养,严禁新建破坏环境的工程项目,杜绝重化工业、造纸等高污染项目,统筹规划建设城镇及旅游度假城,促进景区人口转移,将其建成全国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西南综合经济区。包括苍山县全境,费县、平邑县的南部和郯城县西部。 该区土地肥沃,灌溉条件良好,农副土特产丰富,是我市重要的以粮食、蔬菜为主的主产区。 要实行更加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稳定耕地面积。发挥粮棉、蔬菜及特种农产品生产条件好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和有机农业,将其建成供应长三角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