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文学通论第5章.ppt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7年整理】文学通论第5章

如《狂鼓史》中祢衡指斥曹操的一段曲辞: 【混江龙】他那里开筵下榻,教俺操槌按板把鼓来挝。正好俺借槌来打落,又合着鸣鼓攻他。俺这骂一句句锋芒飞剑戟,俺这鼓一声声霹雳卷风沙。曹操!这皮是你身儿上躯壳,这槌是你肘儿下肋巴,这钉孔儿是你心窝里毛窍,这板仗儿是你嘴儿上獠牙,两头蒙总打得你泼皮穿,一时间也酹不尽你亏心大。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第五章 发愤著书:真情书写的动力源泉 (现代文学部分)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一、中国文学的宝贵传统 1、不平则鸣:批判性文学传统 ?著书常因发愤,发愤缘自不平。如,屈原的《离骚》和司马迁的《史记》。 ?不平则鸣是中国文学中最具主体精神和批判意识的传统。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2、不平则鸣:另一传统的反拨 ?温良恭俭让:作为主导的另一儒家传统。 ?这种传统进入现代社会有其缺陷,需要加以反拨。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第五章 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的情感释放 一、发愤著书 古人提出的关于创作动力的理论中,“发愤著书”是一个渊源很远、影响巨大的重要命题,历代学者不断有人申张,形成了绵绵不绝的文论脉络。 《诗经》中有“心之忧矣,我歌且谣”(《魏风·园有桃》)、“君子作歌,维以哀告”(《小雅·四月》)的句子,将“忧”、“哀”与“歌”、“谣”直接联系起来,前者构成了歌、谣创作的心理动力。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屈原《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 司马迁进一步发展了屈原“发愤以抒情”的合理内核,提出了著名的“发愤著书”说。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刘勰:“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时序》) 钟嵘提出了“托诗与怨”说,虽然嘉会也可以“陈诗展义”,但“离群”缺失性的体验引出的怨悱之情尤宜入诗,比如“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霜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之类,把有此遭遇的诗人推到一个不“陈诗”、不“长歌”便不足以平心中之怨悱的境地。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二、不平则鸣 到了唐代,有更多的文学家和文论家都明确地指出了诗歌抒哀怨之情、发幽愤之思的美学特征。 韩愈《送孟东野序》中写道:“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不者乎!”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韩愈从“哀”的一面进一步推衍:“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荆潭唱和诗序》) 韩愈把诗人情感之悲欢与创作之易难联系起来,体现了人们共同的审美心理。只有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