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然——华夏传统审美趣尚.doc
自然——华夏传统审美趣尚
.L.编辑。 【摘要】 自然 平淡作为华夏民族最为推崇的一种审美传统,生发于老庄之所谓宇宙的普遍法则,而渗透于文学创作、文艺理论及文学鉴赏的内里,成为文学 艺术 创作的自觉追求。就艺术效果而言,它体现为艺术家艺术功力的厚积薄发,将平淡与深邃、妙悟与锤炼熔于一炉,巧妙统一,从而成为华夏美学审美趣味的精髓所在。
【关键词】自然 华夏传统 审美趣味
在诸多审美趣味中,自然平淡大概是华夏民族普遍标举、最为推崇的一类。单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那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名篇,那些“妙手偶得”的佳句,历来为人们玩味吟哦、津津乐道;而那些刻意雕镂、曲尽人工的华词丽藻,虽说并非没有流芳千古的上品,但在文学评论家和鉴赏者那里,抑多于扬、贬盛于褒却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赞赏真实与自然之美,鄙弃矫饰和虚伪,乃是华夏美学的一个优良传统。这种审美上的意趣,索本溯源,与老庄 哲学 追求“自然之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道家老庄哲学那里,作为宇宙最后根源的“道”,其本质特征即是“自然”(无为),“自然”被视为宇宙的普遍 规律 ,所以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推而广之,“自然”不仅是“道”的法则,更是整个宇宙的普遍规律,不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必须遵循“自然”这一普遍法则,人的性情表露也必须要遵循这一普遍法则。庄子云:“真者,精诚之至里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足见只有符合自然之道的真情至性,才能够感染人、打动人。文学作为诸多艺术形式之一,既然是表现社会人生,洞悉人的心灵世界的,当然就应该标举情性,表现自然。
老庄哲学的这种“自然”观,深刻地影响了 中国 艺术的 发展 ,单从文学理论上就可以看出其前后相因的发展轨迹。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提出“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主张诗歌应该表现人的自然情性;唐朝司空图赞赏具有自然之美的诗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金代元好问认为“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情”; 清代王国维也断言“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文学理论上的倡导,引领着并促成了文学创作对自然意趣的审美追求。
从艺术创作上看,华夏美学提倡创作应该从自然真切的审美感受出发,反对“为赋新词强说愁”,反对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作;追求那种自然天成、不假思索的审美风格,而鄙弃智心的安排、为文的法则。这实际上涉及到了艺术创作是依赖于形象直觉还是逻辑思维的问题。很明显,华夏美学在艺术创作上推崇的是不期而遇的艺术直觉,追求的是当下即得的美感经验,这与西方艺术创作推重逻辑思维、冷静观照的审美旨趣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追求形象直觉,并以直觉为桥梁将自然景物与创作者的主观情思合而为一,即景、即意、即真,物中有我,我中有物,主体的人与客体的物之间有一种自然的亲和力。陶渊明东篱把菊,悠然见山,此时此地此境,一切均处于当下的此在状态之中,却构成了一幅绝佳的自然图画,与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相互映衬。这种自然冲淡、超然物外的“真意”是难以用言语来传达的,也无须用言语来传达。李白的《静夜思》没有深奥的典故,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华丽精工的辞藻,它只是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叙写眼前如霜月色及由此引发的思乡之情,它仿佛是脱口而出、浑然无迹,但却细致深曲,令人体味不尽,所以胡应麟在《诗薮》中赞之曰“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L.编辑。 当然,文学中的 自然 毕竟不能等同于现实中的自然,它不是简单的摹仿、机械地复制,不能仅仅停留在“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初级审美阶段,还必须经过“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隔着一段距离的冥思和参悟之后,攀升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新境界。这必然要涉及到文学创作借不借助于 艺术 技巧,以及如何借助艺术技巧的问题。华夏美学在艺术技巧论上,赞赏的是“虽出人工,宛若天成”的自然冲淡之美,“须其自来,不以力构”的巧夺天工之妙,而那种“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苦吟推敲,则要受到讽笑。陆游有千古名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指的就是创作技巧的娴熟运用所达到的“无心”与“无意”。在创作中,如果有意为文,则往往容易为文造情、失却自然;真正的为文“妙手”,往往“无意”于作诗,其诗反而发乎情性,浑然天成。这种艺术境界与作家的才力和妙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作家仅有才力而缺少妙悟,在创作中常常会漏出炉锤之迹,斧凿之痕,即使刻意求工,但“词竭而味索然”,不能给人以深长隽永的美感享受。只有那些既有才力又能妙悟的大手笔,才能捕捉到刹那间的当下即得的美感体验,并以“神”运技,化技巧于无形,这样,技巧的运用才能纯粹出于自然,到达“无巧之巧”的化境。
例如,同样写柳树,唐太宗的《春池柳》从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自制双边外固定架同步延长治疗双下肢不等长.doc
- 自制腹透管尿毒症大鼠腹膜透析模型的建立.doc
- 自制铅挡块对电子线输出因子的影响.doc
- 自制长直针后尿道吻合术治疗后尿道狭窄.doc
- 自动化机床的故障排除技术.doc
- 自动售货机与自由裁量权.doc
- 自动疏水器的的尖端科技.doc
- 自发性血气胸86例外科治疗.doc
- 自塑形加压钢板经颈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骨折.doc
- 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与影响.doc
- 603618_2023_#CSR_杭电股份_杭电股份:2023年度社会责任报告_2024-04-17.pdf
- 600229_2023_#CSR_城市传媒_青岛城市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度社会责任报告_2024-04-27.pdf
- 600983_2023_#CSR_惠而浦_惠而浦2023年度社会责任报告_2024-04-30.pdf
- 600611_2023_#CSR_大众交通_大众交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度社会责任报告_2024-03-29.pdf
- 600838_2023_#CSR_上海九百_上海九百2023年度社会责任报告_2024-03-30.pdf
- 688068_2023_#CSR_热景生物_2023年度社会责任报告_2024-04-30.pdf
- 688002_2023_#CSR_睿创微纳_2023年度社会责任报告_2024-04-23.pdf
- 688266_2023_#CSR_泽璟制药_泽璟制药2023年度社会责任报告_2024-04-20.pdf
- 600960_2023_#CSR_渤海汽车_渤海汽车2023年社会责任报告_2024-04-26.pdf
- 600933_2023_#CSR_爱柯迪_2023年度社会责任报告_2024-04-27.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