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针灸法.pptVIP

  1. 1、本文档共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1年4月—–针灸法

针灸法;刺 灸 法 总 论 1.刺灸法的定义与作用 2.刺灸法的起源和发展 3.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1.刺灸法的定义与作用 ;2.刺灸法的起源和发展 2.1 针的起源——砭石 2.2 针具的发展;镵针:1.6寸,头大尖端小,形如箭头,浅刺皮肤泄阳分邪热。 圆针:1.6寸,头部卵园形,用于按摩治分肉间的病邪。 鍉针:3.5寸,头部园钝如黍粟按压经脉,而令邪出,治疗虚人感冒。 锋针:1.6寸,头部尖锐,三面有锋,用于点刺出血,治疗痼疾(与现代三棱针相似,泄热去瘀。) 铍针:4寸,两面有刃状如剑用于切开排脓。;圆利针:1.6寸,针身粗园而尖锐利,用于速刺,治疗急暴症。 毫针:3.6寸,针身细软如毛发,尖锐,应用最广,治疗常见疾病。 长针:7寸,针身细长尖锐,用于肌肉肥厚处,如环跳穴(与现代芒针相似) 大针:4寸,针身粗大,挺其锋,微园,治水气停留于关节的疾患。 ;2.3 刺法的发展; 解放后针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发展了电针、水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结扎、割治、磁针、激光针;部位发展了头针、耳针、腕踝针、眼针、颈针、面针、鼻针、手针;其它:三棱针、皮内针、皮肤针、浮针。 ;2.4 灸法的起源;2.5 灸法的发展;3.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毫 针 刺 法 1.毫针的构造、规格和修藏;毫针长短规格表 毫针粗细规格表;2.针刺练习;3.针刺前的准备; 体位选择原则:①使医者能正确取穴,操作方便,使患者能舒适,能持久留针。②尽可能采用一种体位而能针刺处方所列腧穴。 3.3 选择针具    根据病人性别、年龄、形体、体质、病情、病位、腧穴部位等选择。 3.4 消毒  针具器械消毒 ①高压蒸气灭菌:98-147kPa,115-123℃,30min以上;②药液浸泡消毒:75%酒精浸泡30-60min;③煮沸消毒:水沸后再煮15-20min。    医者手指消毒 肥皂水洗干净后,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  针刺部位消毒 75%酒精棉球擦拭。    治疗室内消毒 床单、枕巾常换,用紫外线等照射进行空气消毒。 ;4.毫针刺法; 针刺的深度 以有针感而不刺伤脏器为宜,还根据: ①体质:年老气血赢弱,小儿娇嫩之体—浅刺;年轻力壮,气血旺盛—深刺。 ②体型:瘦小—浅刺;肥胖—深刺。 ③部位:头面、胸背部—浅刺;四肢臀部—深刺。 ④病情:阳证,新病—浅刺;阴证,久病—深刺。 ⑤季节:春夏—浅刺;秋冬—深刺。 特殊部位如天突、哑门及眼区穴,胸背部及主要脏器部位腧穴,注意操作手法。; 4.2 进针法 刺手:右手持针操作,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笔。作用:运用指力,使针身快速进入皮下,进行提插,捻转,运针等动作。帮助着力点集中在针尖;防止针身弯曲,进退保持直线;减除进出针时的疼痛。 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作用:帮助固定穴位;帮助固定针身,使针不易弯曲,有利进针;指压腧穴,可以减少疼痛;协助调节、控制针感,加强针刺效果。 进针:把针刺到皮肤的动作,要求做到不痛或微痛,避免剧痛。 ;常用进针法: ;5.行针与得气 ;适应症:适用于躯干部,接近重要脏器的部位,易造成疼痛,但不易损伤神经、血管、脏器。 注意:旋转的幅度不要太大,不要单向捻转,以免针身缠绕肌纤维,造成疼痛。 捻提法(捻转法加提插法):拇指向前捻转时,将针下插,拇指向后捻转时,将针上提。 ; 5.2 辅助手法 指某些情况下,用于辅助行针的手法。 循法:促使经气流通,使患者容易得气,尤以针感迟缓者常用之法。 刮法:加强针感,使针感扩散。 弹法:加强针感。“弹以催气”。 飞法:行气、催气。 摇法:加强针感效应,卧针而摇可使针向一定方向传导。 震颤法:加强针感,加强感传。; 5.3 得气、侯气、催气和守气 得气(针感):是将针刺入腧穴后,通过施用提插捻转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特殊的感觉和反应。当这种经气感应产生时,医者有针下沉紧、重涩的感觉;患者针下自觉痠、麻、胀、重或沿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感觉。 进针(一定深度)—运针(运用手法)—得气(补泻手法)—针感感传(远处痛所)—良好效果。;不得气原因:取穴不正确,病人体质虚弱,经气不足。处理:纠正取穴、针刺的不当;留针候气;行针催气(循、弹法);固本培元(温针、艾灸)。 候气:留针。 催气:行针。 守气:“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6.留针与出针 ; 6.2 出针 出针:将针拔出皮肤。 出针注意事项:“出针贵缓”,至皮下快出;出针后要注意适当休息,不要作剧烈运动,针孔要注意清洁,防止污染;不要漏针,特别是头部。 ;7.针刺补泻 ;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腧穴的功能不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有些腧穴适宜于补虚,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