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古代医籍对消渴病因病机的认识.doc
浅析古代医籍对消渴病因病机的认识
【摘要】 现代 中医将糖尿病归属于“消渴”范畴,文章对古代医籍中消渴病因病机的认识作一初步分析,以期对目前中医临床对糖尿病的诊治与预防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消渴 病因病机 认识
消渴病名的提出最早见于《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以除陈气也”。消、渴均是以症状而命名的,说文解字中解释:消:涸,尽也,为消瘦、消耗、消散之意;渴,则是干而欲饮之意。
早在内经中就有脾瘅、消、风消等名称的出现,历代医家对消渴的病因病机从不同的方面都作出了全面的分析。
1 消渴病因认识
对于消渴病因的认识多从以下6个方面入手:
1.1 先天不足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虚弱,元精不足,气血虚弱,终至精亏液竭而发为消渴。《灵枢》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1.2 饮食不节饮食不节,躭嗜脯炙盐咸,饮酒无度,火热内积,致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津伤液枯,发为消渴。《备急千金药方》曰:“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此外,饮食无度,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水谷津液不归正化,反直趋而下化为小便,亦为消渴之因。《素问》曰:“凡治消瘅……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1.3 房事过度房事不节,劳伤过度,肾精损耗,虚火内盛,致使“虚阳暴悍,肾水燥涸,无以上润于心肺,故内外消烁”(《圣济总录》),《诸病源候论》中对内消候的病因分析“由肾盛之时,不惜其气,恣意快情,致使虚耗”。
1.4 过服温燥《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药方》《外台秘要》等多本医籍中都记载了消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少服五石诸丸散,积经年岁……及至年衰,血气减少,不复能治于石。石势为盛,则肾为之燥”。现代虽然服石之风已然不存,但过服温燥壮阳之剂亦与此同类,久之则耗津伤液,肾精不足,发为消渴。
1.5 情志失调《灵枢》曰“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臗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症因脉治》云“或悲哀伤肺,煎熬真阴,或思虑伤脾,脾阴伤损”,情志失调,气郁化火,津液耗伤,终成消渴。《河间六书》亦有云“耗乱精神,过违其度……阳气悍而燥热郁甚之所成也”。亦有心气郁结,心火亢盛,使心脾精血暗耗,肾阴亏损,水火不济,发为消渴。《慎斋遗书》论渴“心思过度……此心火乘脾,胃燥而肾无救”。
1.6 大病之后大病之后,阴血损伤,气阴不足,阴虚燥热,而成消渴。《证治准绳》云“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气衰,虚阳剽悍而燥热郁甚之所成也”。
2 消渴病机认识
2.1 八纲辨证的病机认识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消渴之病,无论病起于何,总为阴液内损,火热内盛,二者亦互为因果。《临证指南医案》指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消渴之初,或有火热内盛,或脏腑虚弱,终至阴虚,阴愈虚而热愈甚,热愈甚而阴愈虚,最终变证百出。
阴阳俱虚:消渴之证迁延日久,阴损及阳,最终导致阴阳俱虚之候。《景岳全书》曰:“真阴不足,水亏于下,……真阳不足,阳不化气,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
2.2 脏腑辨证的病机认识心肝火盛:心肝火盛,耗津伤液,火盛伤阴;《灵枢·五变》曰:“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 《四圣心源·消渴》中说:“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为表里……风木之性,专欲疏泄……疏泄不遂……则相火失其蛰藏。”
肺燥阴虚:肺燥阴虚,津液失于滋布,则胃失濡润,肾失滋源。此外,肺燥伤气,气不化津,则为消渴。《张氏医通》云“水入于胃,不得肺气之化,不复上归下输……岂不饮一斗而出一斗乎?”
胃火亢盛:胃热偏盛,则消谷善饥,火热内盛,津液干涸。《素问·阴阳别论》曰:“二阳结,谓之消”指出胃肠热结、耗伤津液是消渴病发病的主要机理。
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则运化水谷无力,水谷精微不得不散于全身,滋养脏腑,反而直趋于下,化为小便而出,即为消渴。肾阴不足:真阴不足,阴津亏虚,虚火内炎,燥热内盛,肺不得其滋,胃不得其润,则为消渴。
肾气(阳)亏虚:肾气亏虚,固摄无权,水液下泄;或肾阳不足,阳不化气,温煦无力,气化无权,水液不能蒸腾于上,布散四旁,脏腑百骸失于濡润,终成消渴。
2.3 三焦辨证的病机认识古代医籍中多将消渴分为三消,以三焦进行辨证论治。《仁斋直指》中指出“渴之为病有三:曰消渴,曰消中,曰消肾,分上中下三焦应焉”。《景岳全书》曰“三消之病,三焦受病也”,或以上消、中消、下消分别论之,但总以损耗津液,津枯火盛为主。《河间六书》认为上消之证,“上焦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VIP
- 公务员管理有关业务流程图.pdf VIP
- 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97年版.pdf VIP
- 《建筑结构平法识图》课程标准.doc VIP
- 《税法》课程思政说课.pdf VIP
- 2025款比亚迪秦PLUS DM-i智驾版_用户手册驾驶指南车主车辆说明书电子版.pdf VIP
- 易飞ERP操作手册.pdf VIP
-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VIP
-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等保2.0)3级建设内容设计方案 .pdf VIP
- 不动产登记代理人《不动产权利理论与方法》题库(含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