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类教材的改革与思考.docVIP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药学》类教材的改革与思考.doc

  《中药学》类教材的改革与思考 《中药学》类教材的改革与思考  摘要:目前全国各大中医院校乃至于其他综合院校使用的《中药学》教材版本多,仔细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祈望得以规范。本文试从教材名称、教材内容、提供教材使用指导说明三方面阐述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建议,望同行予以高度关注,以促进《中药学》类教材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中药学》教材;问题;建议   教材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重要工作之一。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本保证。而培养和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中医药学科人才,又是推进中医现代化建设和向高层次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中医药界,自1959年由成都中医药大学凌一揆教授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第1版《中药学》教材以来,便构建了《中药学》教材的理论框架,确立了当代高等中医院校中药教学的基本构架与内容,为培养我国中药学专业人才奠定了重要基础。其后的第2、3、4、5版《中药学》教材,均由凌一揆教授主持修订,这在上个世纪中医药教育界深受欢迎,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教材建设和改革在全国中医院校的兴起和发展,面向各层次使用的《中药学》类教材层出不穷,其主体构架依然沿袭了前述《中药学》教材,在此基础上也有所改革、发展。目前,全国各大中医院校乃至于其他综合院校使用的《中药学》教材版本多,仔细研究,尚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深入思考,祈望得以规范。   一、教材名称   目前,综观中医院校本科各个专业使用的教材,有《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两种。代表性的有成都中医药大学张廷模教授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供中医七年制使用的《临床中药学》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临床中药学》;另有北京中医药大学高学敏教授主编,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临床中药学》(专著),其余无论是教材,还是执业医师、执业药师考试指南,均使用《中药学》名称。   张廷模教授在其主编的精编《临床中药学》教材中指出: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应用知识和技能以及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药材鉴别、种植(或养殖)、采收、贮存、加工炮制、制剂、性能、功效、应用、药理、化学成分等一切与中药有关的一门一级学科,又将其称为广义的中药学。由于学科不断分化,将专门研究中药基源、鉴定、化学、炮制、制剂、临床应用等作为二级分支学科。狭义的中药学既是中医学的一门二级学科,也是中药学的一门二级学科。   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拟定的专业学科目录中,中药学与中医学并列属于一级学科,为符合逻辑层次,避免名称混淆,故将临床中药学作为中医学和中药学学科项下的二级学科。临床中药学,是以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为目的,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药临床应用的一门二级学科,其与狭义中药学的内涵类似。倘若使用《临床中药学》名称,既与学科目录吻合,又与专业研究方向吻合。可见,随时代发展,学科分化,教材名称也有必要进行规范和统一。   建议在中医药界组织行业专家进行深入研讨,反复论证,达成共识,对其进行规范、统一。若按二级学科目录定为《临床中药学》,则有利于教学和学科建设,乃至人才培养。   二、教材内容有待规范   迄今,狭义的《中药学》与《临床中药学》教材名称虽不同,但内容构架大体相近,大致分为总论与各论两大部分。但仔细观其内涵结构上,也有不少差异。   (一)内容构架与载药味数   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常用的《中药学》或《临床中药学》教材,其总论与各论章节数以及收载药味数方面不尽一致,应试类指南以及专著,也存在差异,如表1所示。而且,总论部分涵盖内容结构、组合方式存在差异,如表2所示。   由常章富教授主编,2008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执业药师《中药学》应试指南,其载药360味,按大纲要求掌握180味,熟悉120味,了.L].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张廷模,张钟利.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浅谈《临床中药学》的教、学方法[J].中药与临床,2010,1(2):40-42.   [3]周祯祥.《中药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0,2(1):60-61.   [4]陈蛹.中药功效术语规范化初步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   [5]曾祥法.部分常用中药功效规范化表述的初步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6]王绪前.中药功效术语亟待规范[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3,5(3):11-12.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