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温度传感器精要
a 温度传感器 一、概况: 常用温标: 热力学温标 :1/273.16为1度(开尔文) ( 三相点:一般指的是,各种化学性质稳定的纯物质 于固、液、气三个相(态),在平衡共存时的 三条平衡线的交点。三相共存时具有固定的 温度和压强。如 水的三相点为0.01℃ (273.16K),4.58mmHg。) 摄氏温标:水沸点(100度)—水冰点(0度) /100 (摄氏1度) 华氏温标: 水沸点(212度)—冰融点(32度) /180 (华氏1度) 阿 温标 华氏温标是德国人华伦海特(D.G.Fahrenheit)大约在1710年提出的,规定水的冰点为32度,水的沸点为212度。华氏温度至今还在英、美等国民间流行。列氏温标由列奥缪尔(R.A.F.Reaumur)于1730年提出,规定水的冰点为零度,水的沸点为80度。列氏温标在德国曾一度流行。兰氏温标由英国人兰金(Rankine)提出,其定义为 tR=tF+459.67 实际上兰氏温度是以绝对零度为计算起点的华氏温度,以0R表示之。现在科技界已很少采用。摄氏温标是瑞典天文学家摄尔萨斯(A.Celsius)在1742年提出的。他原来的方案是以水的沸点为零度,水的冰点为100度。次年法国人克里斯丁(Christian)把两个标度倒过来,就成了现在通用的标度。气体温标以气体温度计标定温度所构成的气体温标最接近热力学温标。由于气体温度计的复现性较差,国际间又协议定出国际实用温标,以统一国际间的温度量值,国际实用温标几经变革, 为此定出的温度尽可能接近热力学温度。早在1887年,国际计量委员会就曾决定采用定容氢气体温度计作为国际实用温标的基础。1927年第七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采用铂电阻温度计等作为温标的内插仪器,并规定在氧的凝固点(-182.97摄氏度)到金凝固点(1063摄氏度)之间确定一系列可重复的温度或固定点。1948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对国际实用温标作了若干重要修订。例如,以金融点代替金凝固点;以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代替维恩定律;引用更精确的常数值;计算公式更为精确;光测高温计的测量限值扩大等等。1960年又增加了一条重要修订,即把水的三相点作为唯一的定义点,规定其绝对温度值为273.16(精确),以代替原来水冰点温度为0.00摄氏度(精确)之规定。而水的冰点根据实测,应为273.1500±0.0001K。采用水的三相点作为唯一的定义点是温度计量的一大进步,因为这可以避免世界各地因冰点变动而出现温度计量的差异。1968年对国际实用温标又作了一次修订,代号为IPTS-68。其特点是采用了有关热力学的最新成就,使国际实用温标更接近热力学温标。这一次还规定以符号K表示绝对温度,取消原来的符号(K),并规定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标的绝对温度单位精确相等,摄氏温度t=绝对温度T-273.15(精确)。1975年和1976年分别对IPTS-68作了修订和补充,把温度范围的下限由13.8K扩大到0.5K。 但还是出现不足之处,主要是在实验中不断发现IPTS-68在某些温区与国际单位制定义的热力学温度偏差甚大。1988年国际度量衡委员会推荐,第十八届国际计量大会及第77届国际计量委员会作出决议,从1990年1月1日起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采用重新修订的国际温标,这一次取名为1990年国际温标,代号为ITS-90,取消了“实用”二字,因为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一温标已经相当接近于热力学温标。和IPTS-68相比较,100摄氏度时偏低0.026摄氏度,即标准状态下水的沸点已不再是100摄氏度,而是99.974摄氏度。显然,ITS-90的实施会给精密温度计量带来好处,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标志。 温度传感器概况: 材料: 导体:热电隅(铂-铂铑) 半导体: 电介质(金属氧化物-烧结成陶瓷): 磁性介质: 有机高分子: 以材料分类 金属、半导体 以工作方式分类 接触式、非接触式 以工作原理分类 正温度系数、负温度系数 以创作工艺分类 烧结、镀膜、平面工艺、集成工艺 以形状结构分类 长型、圆型、片型 分类 应用 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