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庄子》意象创构的审美个性.doc
《庄子》意象创构的审美个性
摘要:《庄子》的意象创构具有“象”与“象罔”两个向度:道在“象”中向人显现,人在“象罔”中得道。“象”具有虚实相生之美与象征的功能,并在心、物之间展开创造与想象的巨大空间。与具有符号美,主张兆见吉凶,穷理尽性的《周易》意象相比,《庄子》意象寓虚于实,注重目击道存与感性体验;与充满貌象声色、神秘崇拜与悲剧意味的《山海经》意象相比,《庄子》意象遗貌取神,富含哲理,独具恢宏、超越与飘逸之美,洋溢着“自由”的精神。
关键词:庄子;意象创构;周易;山海经;差异??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
前人对《庄子》意象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借鉴,但仍有可以继续推进的地方。从现状看来,一是多着眼于个案分析,如《庄子》“鲲鹏”意象、“大木”意象、“神人”意象的专题研究等,这为我们进一步从理论上概括《庄子》意象创构的审美特征作出了充分的准备;二是多立足于《庄子》文本内部,这为我们从单个文本的视野拓宽到横向比较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古代文化“象”思维发达,在源头上,就有形形色色的“象”,那在阴阳错布的符号系统中兆见吉凶的《周易》卦象,以及弥漫着灵异色彩的神话意象等,与寓真于诞、恢诡谲怪的《庄子》意象共同献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见证着先民们创造与想象的智慧。将相似的形态并置于同一个视域,反而能在彼此互放的光茫中闪现各自的亮点,《庄子》意象创构的审美个性,正是在《周易》、《山海经》等璀璨明星的映衬中独放异彩的。??
一、《庄子》意象创构的两个向度:“象”与“象罔”
庄子认为“道”是创生万物、自本自根、超越时空的“道”,难以由人的视听言辩相求,但是,道又贯通于万物之中,也内在于人的心中,人可以在直觉中体道与睹道。这就使庄子的“象”,一方面融入主体之“意”,另一方面又是“道”之彰显,从而成为审美主客体交融的产物,体现出作为古代重要美学范畴的“意象”的特征。为了引导人们体道、得道,庄子不仅大量地创构意象以喻道,还告诉人们,得道的方式不在于聪明言辨,而在于自然而然的有无之间。
庄子认为,“道”寓于“象”,人在若有若无的“象罔”中得“道”。《庄子》中出现的关于“象”的字句凡十三例,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是“象罔得珠”的故事: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天地》)??
这个故事以“玄珠”喻“道”,以“知”、“离朱”、“吃诟”、“象罔”四个虚拟形象喻四种不同的求“道”方式。“知”,同“智”,是思虑的智者。“离朱”,传说中明察秋毫者,是视力极好的人。“吃诟”,郭象注“聪明吃诟,失真愈远”,成玄英疏“吃诟,言辩也”,是聪明而善于言辩的人。“象罔”,成玄英疏“罔象,无心之谓”,郭嵩焘注:“象罔者,若有形,若无形,故曰眸而得之。即形求之不得,去形求之不得也”(《庄子集释》),吕惠卿注:“象则非无,罔则非有,不皎不昧,玄珠之所以得也”(吕惠卿《庄子义》),说明“象罔”是无思虑、无明目、无言辩,若有形、若无形的人。思虑的智者、视力极好的人、聪明能言辩的人都不得“道”,而“象罔”却得“道”了。
庄子另有一则关于“浑沌”的寓言,寄寓了同样的思想:??
南海之帝为??,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
“浑沌”与“象罔”都无形有象,但是命运截然相反。“象罔”胜过了“知”、“离朱”、“吃诟”,得到了“玄珠”;“混沌”凿七窍,其实就是凿出“知”、“离朱”、“吃诟”,却因此死去。两个寓言一正一反,阐述了相同的思想。
“象罔得珠”的寓言,揭示了庄子意象创构的两个向度――道之“象”与得道者“象罔”。一是无形无名,视听言辩不能及的“道”,却可以在若有若无、虚实相生的“象”中显现,此“象”为道之“象”。二是只有无思虑、无明目、无言辩,若有形若无形的“象罔”才能得道,此“象罔”为得道的方式。道所显现的“象”正是老子所谓的“大象”:“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章)。“其上不缴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老子》十四章)。“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今恍今,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今冥今,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二十一章),可见“象”若有若无、昏昧不清,是一片混沌,因此得道最自然的方式只能是以气合气,方能在有无、虚实相生中同于大通。
“象”与“象罔”的双向创构,体现了庄子对“象”的虚实相生之美与象征功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