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觚”到“觚不觚”看中国古代道器设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ocVIP

从“觚”到“觚不觚”看中国古代道器设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觚”到“觚不觚”看中国古代道器设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oc

从“觚”到“觚不觚”看中国古代道器设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摘要:通过对“觚”与“觚不觚”的解读、“器”与“具”的分析,探讨中国古代道器观及其的设计思想,指出器物的设计制造是一种社会性的生产,道器的设计不仅重视造形、利用。更重视对使用者理想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引导与塑造,道器的设计最终是对人的发展和完善,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关系的创造。这种设计思想对中国当代设计立足当代大众的生活文化,探寻新时代的创遣源泉,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道;器;具   中图分类号:J509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古代的“道”与“器”      《周易?系辞下》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与“器”似乎就这样被明确地划分、隔离了。诚然,器物的制造起源于满足人类的生理、生存需要的物质需求,而一旦蒙昧初开,意识形态的思想表达和精神追求却一直如影随行,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为事物”――器的制造就远超乎“形而下”的物质范围而直指“形而上”的精神领域。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道”是幽深玄远的、抽象的、不可言说的,“器”是直观可感的、形象的、触目可及的;“器”的制作受“道”的引导与制约,“道”则要通过“器”来传达与表现,并发挥作用,“器”是“道”的载体与物质表现。可以说,“器以载道”、“道由器传”,二者相统一、相一致。因此,《系辞传》明确地提出了“观物取象”的造物原则,也确立了“立象以尽意”、“观象以制器”、“制器以尚象”的造物旨归。‘周易?系辞上云:“闽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这段话也揭示出“道”、“象”、“器”三者的关系。“道”通过天地万物的变化被人所感知(“象”),人在造物的活动中把感知到的“象”用一定的“形”表现出来,创造出可用之“器”。这样,以“象”为中介,通过人为事物的创造,把不可见的“形而上”之“道”转化成可见的“形而下”之“器”,同时又通过“形而下”之“器”传达出“形而上”之“道”,实现了两个世界的互动和“双重转换”。如图所示:   “道”一“象”一“观象以制器”一“器”一“制器以尚象”一“道”   至于人类创造的器物上有美化、装饰作用的“文”,则是由对天地刚柔相推、自然界万物不断生长变化的“天文”的仰观俯察而来,施之于人类社会、人类创作的器物上,便是“人文”,它不仅可以美化器物以满足感官之欲,更重要的是具有“化成天下”的社会意义。   可见,器物是应人类的各种需求(包括个体的、群体的;物质的、精神的等)而产生的,受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制约,但同时,它又反作用于对方,对人类的生活和思想具有引导和塑造作用。器的造型、装饰等设计与使用者的身心如一,物质与精神相统一。   正是由于“器”不仅作用于外在的事物,更作用于人类内在的心灵和思想,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作用,因此,古人对于“器”的设计制作非常慎重,物质功能形制与精神功能形制并举。   “器,当指形名度数而言,举一器而形名度数皆该其中”,“礼器,言礼使人成器,如耜之用也”。用礼为器,则能除去人的邪恶之心,增进人的美善之性,使人身正事行。礼应有节,不应逾越节度,尊礼守制对稳定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可见,古代的器,尤其是礼器是被置于宇宙及人类社会秩序即“礼”的框架中来思考的,具有和邦国、谐万民、安宾客、说远人的功能,其造型、名称、规格尺寸、装饰与使用方式取决于其社会政治效用,二者是融合一体的,具有远超乎物质实用价值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具有象征性和符号化的特征。   最著名的例子便是被孔子一再叹息的“觚”。      二、“觚”与“觚不觚”      觚是古代的一种饮酒器,主要盛行于商和西周。其基本形制为长筒状身,大喇叭形口,斜坡状高圈足,常与爵组合使用。同时,觚也是燕礼和祭祀时献酬之际的礼器,所谓“古者献以爵而酬以觚”(《丹铅录》),因此,觚又具有了“超日常”、“非日常”的意义。   古人认为,饮酒过度则会生淫佚暴慢之心,破坏礼制,从而导致祸患,因此,古人对待饮酒之礼是十分慎重的。史载当齐景公邀请晏子陪其通宵达旦地饮酒时,晏子以已尽宾主之礼,再饮则过量,会失宾主之德为由而力拒。基于此,古代饮酒的礼器也严格按照饮酒的礼仪来设计制作。   在战国以前,对不同的饮酒器在命名和容量上有明确的规定:凡觞,“一升日爵,爵尽也。二升日觚,觚者,少也,饮常寡少也。三升日觯,觯,适也,饮之体适适然也。四升日角,角,触也,不能自适,但触罪过也。五升日散,散者,讪也,饮不知节,徒为人谤讪也”(韩婴《诗说》)。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饮酒器。《札记?礼器》篇云:“有以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