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说说粤语歌曲深受欢迎原因
说说粤语歌曲深受欢迎的原因.
粤语流行歌的特点:
1.容易上口,容易记住歌词
2.所谓“流行歌”,顾名思义就是要传遍大街小巷的
3.永流不衰的粤语流行歌
4.从歌词中可以体会到粤语的韵味
5.歌词真实地反映了民生状况
6.够“鬼马”1)粤港澳地区经济文化发达,远远领先其他地区,为什么客家话歌曲流行不起来?就是因为客家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的原因,每个人都多少有点势利眼心理,因为香港的发达而觉得粤语歌好听,而大陆较为落后,跟粤语歌曲对比后就会觉得国语歌曲,尤其大陆国语歌曲没有香港的好听,觉得土气。2)粤语因为香港影视文化、流行时尚、明星众多而成为中国最不土气的土语,成了艺术性的语言,反观上海话、四川话等就没能脱离土语的悲惨境地3)香港有众多优秀的词人、作曲家,如黄沾、伍乐城、林夕,他们能谱出好曲子、写出好歌词,所以唱出来好听,到现在在大学里还有很多人唱粤语老歌,比如Beyond的歌曲,反观大陆,我们找不到黄沾、林夕似的人才。4)很多粤语歌曲都是优秀香港电视剧的主题曲,歌曲因为有好看的电视剧为依托,更易深入人心,如《上海滩》《万水千山总是情》《一生何求》…… 5)顺便说一句,近年来香港歌曲的影响力有所下滑,主要原因不是大陆歌曲有了多少进步,而是互联网的发达,美国和日韩影视文化的冲击,抢了一部分受众,所以粤语歌曲要想继续领先下去,必须多培养优秀的词人和作曲人,必须和影视文化同步发展。粤语流行歌曲所指的就是用粤语唱出来的流行曲。以广义而言,「流行曲」是在某一段时间内,社群中大部份人也熟悉的歌曲。而一般所指的,则是近代的「粤语流行音乐」,指香港自1970年代起,由莲花乐队主音歌手许冠杰所带动的一股潮流,其后蓬勃发展的粤语流行歌曲;这一定义亦正符合了大部分1970年代或以后出生的香港人对「粤语流行歌曲」的认知范围。一如其他流行音乐,粤语流行曲是一种商品;一种反映某段时期社会面貌和价值观的商品。粤语流行曲的起源一般说法粤语流行曲源於1950年代初期,但确切的源头仍然莫衷一是,有著不同的说法。惟初期的粤语流行曲脱胎自粤曲中的小曲,乃不争的事实。小曲是传统粤剧的过场谱子[1],除原有的广东谱子外,大量套用易於上口及流行的国语时代曲、欧西流行曲以至外省民歌,填上粤语曲词,以粤曲的唱腔及配乐出现。[编辑] 1950年代1950年代前的香港社会布局大致可分三为阶层:上层是英国殖民政府高官、外资商行高层与一小撮华人商办与富商;中产阶层只占少数;下层是佣工、文员、和占大多数的劳动人口。各阶层的交往与流动不多,泾渭分明,绝少互相沟通[2]。但1949年大量移民涌入香港,香港人口激增到250万人,是战前的四倍多。新移民之中,除了少数的资本商家和专业人士外,绝大部份都是操粤语的广东农村居民,在1950年初期,真正流行的音乐是粤曲。从粤剧滋生出纯演唱的粤曲歌坛,将全出粤剧化整为零,在民间流传,一般歌坛附设在茶楼之内,供人品茶听曲,消费尚算普及,平民可以负担,在五十年代初期,十分兴旺[3]。[编辑] 1960年代及至1960年代时,也是香港粤语电影流行的年代,不少香港电影更卖埠东南亚等地而大受欢迎,谭炳文、邓寄尘和郑君绵等当时的电影演员均曾推出唱片。当时粤语流行音乐只是粤语电影的附属品,未可以独当一面成为艺人发展的事业。并且一般香港粤语片中粤剧风格的唱腔亦不易受年轻人的喜欢,被认为是陈旧和市井的,似乎「庙街王子」-尹光就是其中的代表。当时的大部份年轻人还是依旧偏好於英文歌曲和国语歌曲。1960年代后期,来自新加坡的郑锦昌和丽莎打开香港市场,当时的郑锦昌有「粤曲王子」之称、而丽莎被称为「粤曲王后」[4]。他们的经典名曲包括《新禅院钟声》、《唐山大兄》、《相思泪》等,可是仍未令粤语流行音乐走出低下阶层音乐的形象。其他当时的主要电影演员如陈宝珠、胡枫、吕奇、萧芳芳等也有不少歌曲作品,主要是电影插曲。早期香港的娱乐场所如酒廊、夜总会被英文歌曲及国语歌曲所主导,当时本地闻名歌手较为现时香港人所熟悉的包括祖·尊尼亚(Joe Junior)与黎爱莲(Irene Ryder)和泰迪罗宾(Teddy Robin)等。英文歌曲主要流行的原因是演唱这类高级娱乐场所以上流社会的洋人为主,只有少数华人较有社会地位和经济可以力来负担这类高级消费。[编辑] 粤语流行曲的发展期[编辑] 1970年代[编辑] 承先启后[编辑] 1974年-粤语流行曲分水岭1974年,仙杜拉(Sindokla)被邀请主唱《啼笑姻缘》,而事前她是一位从未演唱过粤语歌曲的英文歌手。此曲由顾嘉煇作曲和叶绍德填词作为一首电视剧主题曲,在斑斓的旋律配合文雅的歌词加上电视剧做成的流行风潮,一度成为当时的炽热音乐。港产电视剧在1970年代开始的流行,为粤语流行曲注入强大动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