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又称假体腔动物
第七章 原腔动物 原腔动物是动物界中比较复杂的一个较大的类群,又称假体腔动物(Pseudocoelomata)或线形动物(Nemathelminthes),过去曾包括线虫纲(Nematoda)、轮虫纲(Rotifera)、腹毛纲(Gastro-tricha)、线形虫纲(Nematomorpha)及棘头虫纲(Acanthocephala)等5纲。 但原腔动物中各类群在演化上的类缘关系不很密切,形态结构上存在着明显差异,有许多重大不同之点。因此当今多数学者认为,原腔动物中各类群应各自列为独立的门。 假腔动物包括7个门的动物,外部形态差异大,相互间亲源关系不清楚。 线虫动物门(Nematoda) 轮虫动物门(Rotifero) 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ha) 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 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 动吻动物门(Kinorhyncha) 内肛动物门(Entoprocta) 原腔动物的主要特征 1.多无明显的头部,两侧对称,体不分节 2.体表具有角质膜和环纹, 寄生种类的角质膜特别发达 3.表皮层为一层合胞体 4.体壁与消化管之间出现了原体腔 5.出现了发育完整的消化系统 6.排泄系统为外胚层演化而来的原肾管型 寄生种类的原肾C退化为无纤毛的 单一管型或腺型 7.原腔动物无循环系统和专门的呼吸器官, 寄生种类营厌氧呼吸 自由生活的种类靠体表呼吸 内部结构上的共同特征 角质层:体表最外一层 表皮层或合胞体 假体腔:内充满液体或具有间充质细胞的胶状物(1)来源于胚胎时期下胚腔的剩余部分外面以中胚层的纵肌为界 ,里面以内胚层的消化管壁为界 ,没有体腔膜 ,因此,又称原体腔或初生体腔.(2)结构上直接以肌肉围成,没行成体腔膜。(3)(与无体腔动物比的)进化意义:a 肠壁与替壁分离 ,b使中胚层发育而来的生殖细胞有一个较为恒定的环等。 身体可以自由运动 腔内的液体和物质出现简单的流动循环 出现有口有肛门的完全消化道 中胚层体腔囊在发展过程中全部靠向体壁,形成肌肉层,使原来的囊胚腔加了一层内衬,而未形成新的空间,这种腔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和肠系膜,是体壁中胚层和肠壁内胚层之间的腔,所以称之谓假体腔 原体腔的出现的意义 为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发展和活动提供了空间,提高了营养物质的运转;维持体内水分平衡和新陈代谢的能力 腔内充满体腔液,将体壁和肠道分开,能促进肠道在体内独立运动 腔内充满的体腔液,对体壁肌肉产生一定的反压,以维持虫体形状,辅助动物身体的运动 第一节 线虫动物门(Nematoda) 线虫是假体腔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已经记录的约有15000种,有人估计全部种类不少于50万种。 一、线虫动物门主要特征: 体线形:细长,口在前端,肛门在近后端的腹侧 体表具角质膜,其上有的有棘,刚毛,鳞片或有纤毛,是由表皮分泌的,其本身又分成四层(皮层、中层、基层和基膜),有生长中有“蜕皮”(ecdysis)现象。 原体腔 发育完善的消化管。 排泄系统属腺型的只含1-2个原肾(腺)细胞,寄生线虫则由一个原肾细胞特化成“H”形的管状。 ♀♂异体, 生殖腺为管状 螺旋形卵巢 神经系统线虫的神经系统有围绕咽部的围咽神经环 . 感官不发达,头端有头刺毛、唇乳突,为触觉器官;头感器可接受化学刺激(图7-5)。尾端有尾乳头、尾感器。寄生线虫的头感器退化,尾感器发达 二、代表动物 —人蛔虫 1.生活习性:感染率高的人体寄生虫,可致蛔虫病。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以虫卵的形式经饮食传播。 2.外形:蛔虫雌雄异形,雄性尾端呈弯钩状,有交配刺,行体内受精。 5.消化系统 简单,为一直管 口-咽-肠-直肠-肛门(♂为泄殖孔) 肠壁由单层柱状上皮C构成,内缘有微绒毛. 无消化腺,无肌肉 取食宿主体内的半消化物质 由一个原肾C衍生 而成的H形 排泄系统 排泄物汇集到体腔液内,再随体腔液通过侧线的上皮细胞渗透入排泄管内,从排泄孔排出体外 筒状, 围咽N环, 向前向后各伸出6条N: 背线1条N 腹线1条N 侧线2对N 围咽神经索和纵行神经索 寄生部位:小肠 感染途径:经口感染 感染虫态:感染性虫卵 蛔虫的生活史 生活史 6.危害与预防原则: A.危害: 机械破坏和炎症 影响消化、吸收和抢夺营养 分泌毒素和代谢产物的致病作用 机械阻塞 B.预防原则: 切断其生活史, 控制好病源生物 防止病从口入 及时查、驱和医治 血丝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