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学院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docVIP

【2017年整理】学院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年整理】学院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

学院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 ? 一、 总则 为了进一步完善学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提高我院教学工作管理水平,调动我院教师搞好教学和开展教学改革的积极性,科学、合理地体现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特制定本条例。 二、标准学时 教师教学工作量以标准学时为计算单位。其定义为:为一个标准班上课,完成规定的各教学环节(任务含量),一个课内学时为一个标准学时。不同类型的课程(或环节)、不同规模的编班人数,按规定的计算办法折算为标准学时。本办法适用于我院本科、专科、研究生班和学位研究生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工作和与教学相关的有关工作的工作量计算。 三、各类教学环节工作量计算办法 (一)本专科、研究生班教学工作量 1.理论课 任务含量:备课、讲授、辅导答疑(每周答疑一次,每次一个单元)、批改作业(按教学大纲布置作业,一般要求全批全改,某些课程只能部分批改时,应经院长批准,且批改量不得少于总量的三分之一)、考试命题、监考、阅卷、分析、登分等。 计算公式:G1=(A×X+S×(X×K+B))×C 式中:S为课内时数,指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数;A系数的取值为: ●课内时数≤15:A=5 ●16≤课内时数≤30人:A=8 ●课内时数≥31:A=10 X为效益系数,取指如下: ●编班人数≤60人:X=1.0 ●61≤编班人数≤80人:X=1.1 ●81≤编班人数≤100人:X=1.2 ●101≤编班人数≤120人:X=1.3 ●121≤编班人数≤140人:X=1.4 ●编班人数≥141人:X=1.5 K为批改作业系数,取值如下: ●作业量很多的基础课:K=1.25(讲课时数/布置作业次数<5) ●作业量较多的专业基础课:K=1.15(5≤讲课时数/布置作业次数≤10) ●作业量较少的课程:K=1.05(10<讲课时数/布置作业次数≤14) ●没有课外作业的课程:K=1.0 ●配有专职辅导教师的课程:K=1.0 B为补贴系数,取值如下: ●采用外文原版教材并采用外语授课(指非外语类课程),B取值0.3; ●教学第一次全过程采用CAI,或使用外文原版教材授课(指非外语类课程),或新开设的课程,B取值为0.2; ●否则B取值为0。 ●同时属多种情况的,补贴系数可以叠加,但最高取值不得超过0.5。 C为重复班系数,重复班取值为0.8,非重复班取值为1.0 2.专职辅导 任务含量:跟班听课、上习题课(讨论课)、批改作业、辅导答疑、监考、阅卷等。 计算公式:G2=0.4×S×X×K S为课内时数,指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数 X为效益系数,取值同理论课 K为课程系数,取值同理论课说明:两个班以上的基础课和部分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可配专职辅导教师,一 班不配专职辅导教师;专业课原则上不配专职辅导教师。专职辅导教师不参加听课的减10%工作量。 3.指导实验 任务含量:准备实验、讲解、指导实验全过程、批改实验报告、考查等。 计算公式:G3=0.6×S×X×P 其中:S为计划学时,为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验课学时数; X:效益系数,取值如下: ●每批人数≤15人(计算机上机实验≤30人)时,X=1.0; ●每批人数为16--25人(计算机上机实验为31-50人)时,X=1.1; ●每批人数为26--35人(计算机上机实验为51-70人)时,X=1.2; ●每批人数超过35人(计算机上机实验超过70人)时,X=1.3 P:批数(同一实验内容,不同学生,在不同时间指导的次数) 4.指导教学(生产、毕业)实习 任务含量:准备、指导实习、批改实习报告、总结、考查等。 计算公式:G4=T×D×X 式中:T为实际到点指导天数(联系实习者可叠加); D为地点系数,南宁市内D=2.0,南宁市外D=3; X为效益系数,20人以内X=1.0;超过20人X=1.1;超过25人X=1.2 5.指导课程设计(论文) 任务含量:准备、辅导、阅卷、答辩等。计算公式如下: G5=0.6×F×R (R≤15) G5=0.6×F×(15+(R-15)/2) (R≥16) 式中:F为课程设计(论文)计划学分数;R为指导学生数 6.指导毕业设计(论文) 任务含量:准备(开题)、辅导、阅卷、答辩等。计算公式如下: G6=(F+3)×T (T≤8) G6=(F+3)×(8+(T-8)/3) (T≥9) 式中:F为毕业设计(论文)计划学分数;T为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数 7.评阅毕业设计(论文) 任务含量:评阅非自己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计算公式如下 : G7=3×P(无系数) 式中:P为评阅非自己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篇数。 8. 参加本科生毕业答辩 G8=1×P(无系数) 式中:P为非自己指导学生的人数。 9.指导学生创新实践 任务含量:指导学生参加科研训练、社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