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113–116条注解.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习录113–116条注解

《传习录》113—116条疏解【113】黄诚甫问:“汝与回也孰愈”章[1]。先生曰:“子贡多学而识,在闻见上用力,颜子在心地上用功,故圣人问以启之。而子贡所对,又只在知见上,故圣人叹惜之,非许之也” [2]。注释:[1] 《论语·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2] 朱子在《论语集注》中引胡氏之言曰:“子贡方人,夫子既语以不暇,又问其与回孰愈,以观其自知之如何。闻一知十,上知之资,生知之亚也。闻一知二,中人以上之资,学而知之之才也。子贡平日以己方回,见其不可企及,故喻之如此。夫子以其自知之明,而又不难于自屈,故既然之,又重许之。此其所以终闻性与天道,不特闻一知二而已也。”疏解:颜子在心地上用功,“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被后人尊为“复圣”,“复”即“反身而诚”之“反”。孔子问“汝与回也孰愈”,目的是启发子贡“学”要鞭辟入里,而不在于博学多识。“子贡所对,又只在知见上”,确实不得要领。在《论语·卫灵公》篇,孔子与子贡的另一段对话也是此意。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子贡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阳明说:“‘一’如树之根本,‘贯’如树之枝叶”。学问之道在于“求其放心”,“心”是 “一”。但既然说“贯”,“一”就不离开“多”,所谓“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故“反身而诚”是“居敬”,也是“穷理”,否则,孟子为什么在“反身而诚”之前说“万物皆备于我”?【114】颜子不迁怒,不贰过[1],亦是有未发之中[2]始能。注释:[1]《论语·雍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2]《中庸》首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疏解:“学”为孔门第一义,“不迁怒,不贰过”,是《论语》中孔子论“学”义理最精微的一句,然而后人均解得浅了。居然有人认为鲁哀公经常迁怒、贰过,孔子为了讽谏鲁哀公而有意称赞颜子“不迁怒、不贰过”。小程子年轻时游太学作《颜子所好何学论》,“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唯有阳明一语点破什么是“好学”:“颜子不迁怒,不贰过,亦是有未发之中始能”。“不迁怒,不贰过”,应与《系辞》“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以及《中庸》“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参照着研读。小程子说:“颜子之怒,在物不在己,故不迁;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不贰过也”。又说:“喜怒在事,则理之当喜怒者也,不在血气则不迁。若舜之诛四凶也,可怒在彼,己何与焉。如鉴之照物,妍媸在彼,随物应之而已,何迁之有?”小程子对“不贰过”的解释到位,但对“不迁怒”的理解稍有偏差。如果颜子之怒“在物不在己”,是“理之当喜怒者也”,那么颜子就不是“不贰过”,而是彻底无过;不是“有不善未尝不知”,而是止于至善。“不迁怒”、“不贰过”是“不远之复,以修身也”。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阳明说“有未发之中始能”,“未发之中”还不是《中庸》所谓大本之“中”,而是守“约”。颜子之“怒”虽不合发而皆中节之“和”,但颜子能当下反“约”,把“怒”转化掉,无怒可迁,故曰“不迁怒”。朱子说:“人必全体是,而后可以言病痛”,颜子守“约”,才能做到“有不善未尝不知”。“守约”则“复那知行的本体” ,“知”能真切笃实,知过即改,故“知之未尝复行也”。阳明说颜子有未发之中始能“好学”,言外之意是,“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学”只是“存养此心之天理”。【115】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1]。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2]。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凡百外好皆然。又曰:我此论学,是无中生有的工夫[3],诸公须要信得及,只是立志。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4],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干能大[5]。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注释:[1]《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2]《论语·学而》 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3]《论语·子张》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中庸》26章:“‘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4]《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5]《中庸》33章:“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传习录》97条:“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