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同义和句法多义.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句法同义和句法多义

句法同义和句法多义 一、关于句法同义   句法同义就是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譬如:   我打破了杯子。   杯子被我打破了。   杯子我打破了。   我把杯子打破了。   虽然这四个句子句法组合有别,依次是动词性述宾谓语句、动词性述补谓语句中的“被字句”、动词性主谓谓语句、动词性述补谓语句中的“把字句”,但是它们的结构意义相同或相近,像“我”都是施事者,“杯子”都是受事者,动作都是“打”,等。   (一)句法同义语句举隅   为了加深对句法同义的认识,我们不妨结合现代汉语句型的学习,在动词性谓语句中辨别一些“同义异型”的语句。这里所谓的“同义异型”的语句,指的是一组语义基本相同(即结构意义相同或相近),而内部的语法结构不同,属于不同的句型(包括少数虽属同一句型,但结构上仍有差异的情况)的语句。换言之,它们即是句法同义的句子。   下面,笔者列举一部分较为常见的“同义异型”的动词性谓语句,并作些粗略的辨析:      上述例句,各组语句语义基本相同,但所属句型不同:每一组的a句都是动词性述补谓语句,后一句则不是,例b是动词性动词谓语句,例b是动词性连述谓语句。      上述例句中,各组语句语义基本相同,但所属句型不同:每一组的a句都是动词性述宾谓语句, b句都是动词性述补谓语句(顺便提一笔,它们的句式有异:例b是被字句,例b是把字句)。      上述例句中,各组语句语义基本相同,但所属句型不同:每一组的a句都是动词性主谓谓语句,b句都是动词性述宾谓语句。      上述例句中,各组语句语义基本相同,但所属句型不同:每一组的a句都是动词性主谓谓语句,b句都是动词性述宾谓语句(例b是宾语前置)。      上述例句中,各组语句语义基本相同,但所属句型不同:每一组的a句都是动词性述宾谓语句(又都是双宾语),后一句则不是,例b是动词性述补谓语句,例b是动词性连述谓语句。      上述例句中,每组语句语义基本相同,但所属句型不同:每一组的a句都是动词性述宾谓语句(又都是双宾语),b句都是动词性连述谓语句。   当然,在单句的其他下位句型中,也不乏“同义异型”,即句法同义的语句。略举几例:      例两个语句语义基本相同,但句型不同:a是动词性述宾谓语句,b是动词性非主谓句。      例两个语句语义基本相同,但句型不同:a是名词性名词谓语句,b是动词性述宾谓语句。      例两个语句语义基本相同,但句型不同:a是形容词性述补谓语句,b是形容词性形容词谓语句。      例两个语句语义基本相同,但句型不同:a是名词性名词谓语句,b是形容词性主谓谓语句。      例两个语句语义基本相同,但句型不同:a是动词性述宾谓语句, b是动词性非主谓句。      例两个语句语义基本相同,但句型不同:a是形容词性主谓谓语句,b是形容词性形容词谓语句。   前面都是举例性的,通过这些例句的辨识,我们对句型的确认就更有把握了,对句法同义的现象的认识就更深入了。   (二)句法同义语句的变换   为了选择最为恰当的一个,有时还不免要变换句型。所谓变换句型,就是运用增加、删除、换位、变更结构格式等手段,在保留基本语义的前提下,将一个属于甲句型的语句转换成另一个属于乙句型的语句,以适应表达上的需要。总之,处在同义关系中的若干语句格式,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互相变换。譬如从基本式“我们去过上海了”,按照一定的规则,可以推导出它的派生式“上海我们去过了”、“我们上海去过了”。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年)这部专著中指出:“研究句子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可以说是在静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动态的研究,是不仅仅满足于找出一些静止的格式,而是要进一步观察这些格式结合和变化的规律。怎样用有限的格式去说明繁简多方、变化无尽的语句,这应该是语法分析的最终目的,也应该是对于学习的人更为有用的工作。”这一段话对我们深有启发。我们不仅应该从语法角度上能确认句型,能辨别“同义异型”的语句,而且还应该进一步联系语言运用实践来选择句法同义的语句,以便更为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   为说明这一点,不妨先试举一例:      这六个语句分为两组,例是一组“同义异型”的语句,例亦然。如果要让这六个语句配成三对,就有一个选择语句的问题了,这里,显然是例a跟例b配合恰当,例b跟例c配合恰当,例c跟例a配合恰当,因为它们句型相同。倘若换个方式相配,说成“东边窗口开票,货在西边窗口取”、“开票在东边窗口,西边窗口取货”、“票在东边窗口开,取货在西边窗口”等,就不很顺当,或很不顺当。由此可见,结合语言环境,从一组句法同义的语句中选择最为恰当的一个,是多么重要的了。   对此,本文也以举例的方式作些粗浅的介绍。譬如:   动词性述宾谓语句“他给我们解决了许多疑难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