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第三章_社会动机精选
第三章 社会动机 内容概要 当外在动机凸显出来以后,内在动机可能因此而降低。 奖励能调动积极性;也可能降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 当人们认为自己行为是由于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时,会降低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 保护内在动机不受社会奖励机制的损害的办法: ①在内在动机本来就比较高的情况下,奖励才降低内在动机; ②不同奖励类型有不同效果; ③适当的干预和培训可减少直至避免奖励的负面作用。 你有过感觉脱离了家庭和朋友圈甚至遭到他们排斥的时候吗?你对此的反应如何? 社会排斥助长了侵犯行为(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赵承熙杀人案) 亲合起源于依恋 人是一种群居的社会动物。合群在个体的早期表现是亲子间的依恋,即婴儿对双亲的出现有积极的反应,愿意和父母在一起。惊慌不安时寻找父母,双亲在场便减少这种不安状态。 某些先天行为模式是依恋的基础,通过亲子间的相互强化,这些模式得以发挥作用。 依恋的产生有先天因素的影响,例如婴儿的哭和笑都是不经学习就会的先天行为。哭和笑有助于依恋的形成。 另一方面,双亲的出现使婴儿微笑,停止哭泣,这本身是一种强化。没有这种强化,婴儿也难于对双亲形成强烈的亲子依恋。 (2)情绪因素 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 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这是因为在焦虑状况下,与他人在一起不但不能减少焦虑,反而可能增加焦虑。 环境条件 舒适的天气可以使人更愿意帮助别人 大城市的人比城镇的人较少有助人行为 城市过载假设:住在城市中的人经常被刺激所轰炸,使得他们独善其身以避免被信息淹没。 2013年6月7日,高考第一天,在厦门BRT快速公交车道蔡塘站和金山站之间,一辆车号为闽D-Y7396的公交车突然起火,最终造成47人死亡、34人因伤住院。很快,警方就锁定了犯罪嫌疑人陈水总,他也于当场葬身大火。??? 近年来,横贯厦门高架桥之上的BRT因快捷便利,成为厦门最受欢迎的公共交通系统。而如今,这里却成了无辜者的受难集中地。 “爱找碴”的男人:陈水总很少和邻里、亲戚交往,他曾一天拨打9次110投诉邻居,还将和邻居间的道路封死 挣扎在贫困线上:二十多年来陈水总生活一直贫困,近年来,与叛逆期的女儿关系不睦 最后的平静:近两年,陈水总变得沉默,有邻居注意到他生病了,案发前,他一直在为改户口年龄的事情奔走 案发前,他一直在为改户口年龄的事情奔走。厦门出台的一项关于当年参与“上山下乡”人员的新政策。根据这项政策,申请人年满60岁,只要提供相关材料证明,就可以向户籍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领取表格,实际缴交2万左右数额的社保金后,允许退休,按照政策领取退休金。??? 不过,按照陈水总户口本上的信息,他出生于1954年3月1日,并不符合这一政策的规定,因此遭到拒绝。但陈坚持认为这是当年迁移户口时,派出所填错他的年龄所致。他自称出生于1952年,这个年龄刚好符合政策规定。 于是,他开始执着于信访,辗转于街道办事处、公安局等地,却又频频受阻。 6月6日,陈水总在腾讯微博上连发12条微博抱怨,自称“草民”,历数生活之艰辛、不满,发布时间为18时52分至20时18分 第三章要点总结和复习 社会动机的定义及理解要点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关系 成就动机的习得 亲和动机的形成基础 助人行为的各种影响因素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原因及应对措施 情境因素:助人行为何时发生? 分心,匆忙中没有注意到 权衡成本和效益 情境因素:时间压力 情境因素:他人的存在 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境的人数越多,任何一个人出面相助的可能性越小 拉塔内和达利的研究“旁观者效应”: 他人在场会抑制助人行为 受暗示 错觉 研究结论 公众不去救援不是人性丧失,而是由于其他人在场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影响,抑制了人们的救援动机。从趋势上看,在场的人越多,作为个人对特定事件负有责任的意识就越低。 责任分散:当目击者的数目增加,每个旁观者助人的责任感减少的现象。旁观者越多,他们每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就会越少。 怎样增加帮助行为 提高责任感 减少模糊性——减少责任分散 增加互动 示范作用 现场示范 媒体示范 培养移情能力 你是否懂得我伤悲 学习助人技能 观察到他人需要帮助 否 你是否对他人产生移情 是 你只有利己时才助人(即收益大于付出的时候) 无论是否利己,你都会助人(即使付出大于收益时) 巴特森的移情模型 移情与利他主义假设 移情:把我们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并以对方的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的能力。 4.侵犯行为 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 侵犯的构成要素: 侵犯行为(身体侵犯与言语侵犯) 侵犯动机 社会评价 报复性侵犯:造成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