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课件(太平洋)2012722.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语课件(太平洋)2012722

《论语》中的 为政与管理思想 山东财经大学 王蔚教授 2012.07.22 王蔚教授简介 山东财经大学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教授,世界经济与国际贸易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工作,作为《经济导报》的特约撰稿人,发表过大量有关世界经济与国际政治的文章、论文,共计20余万字。 参加国家级课题3项,主持省级课题6项,企业委托课题8项。2011年主持完成的《山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被山东省十二五规划采用。 王蔚教授对《论语》有浓厚兴趣。著有《身边的论语》、《四言论语》两书。且开设“王蔚讲论语”博客。 自2004年起,在山东财政学院开设全校性的选修课《论语选读》,受课学生达3000人。经常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做有关《论语》的讲座。 自2004起,在全省各地做有关论语讲座逾百场。 一、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重要的人物。 “生民未有”是雍正皇帝于雍正三年(1725年)御笔题书。语出《孟子·公孙卫》:“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只记秦楚之际月表》:“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苦若斯之亟也。”生世,《诗序》:“解为尊祖。匾文意为尊祖千古以来,从未有若孔子之至高无上的圣贤。意为自有生民以来,世上就只出现了这一位圣人。” 对孔子的评价 承前启后 生民未有, 世界巨人 文化高峰。 二、《论语》简介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早期语录体散文,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我认为《论语》更是一部管理学、社会学和关系学著作。 (诺贝尔奖获得者们说倾听孔子的智慧) 标题:Nobel Winners say tab wisdom of Confucius(诺贝尔奖获得者们说倾听孔子的智慧) Nobel(诺贝尔) prize(奖) winners(获得者们) have suggested(建议:) that if (如果)mankind(人类) is to(要) survive(生存,) it (它)must(必须) go back (回到)25 centuries(世纪) in time (及时)to(去) tap(窃听,应理解为倾听) the wisdom (智慧)of Confucius(孔子). This was (这是)one of the conclusions(一个结论) reached at(得出的) the first(第一届) international(国际) conference(会议) of Nobel prize winners(诺贝尔奖得主) after deliberating(审议后) over(通过) the them(他们) Facing the 21st century(面向21世纪). (译文:诺贝尔奖获得者建议,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是第一届诺贝尔奖得主国际会议在对“面向21世纪”这个主题进行探讨后得出的一个结论。) 这则报道是1988年1月24日由一位名叫帕特里克·曼汉姆的记者从巴黎发出的。报道同时指出:会议记录是保密的,由此可知当时没有发表巴黎宣言。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诺贝尔奖获得者们认为21世纪人类要吸取孔子的智慧 这阶段话是由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所长吴德耀写的.在这篇文章中,吴先生的说法是:“1988年1月,全世界的诺贝尔奖得奖人在法国巴黎开了一次会议,结束时做了一个破天荒的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而这种说法最早源于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堪培拉时报》。 《论语》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以“求道即求真——自强不息的精神”为终极价值目标,注重积极有为的人生实践,其求道、求真、求诚的价值本体论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论语》追求“求善与求美——讲道德重教化的精神”,提出尽善尽美、文质彬彬、中和之美,强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