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晓义 绿色细节大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廖晓义 绿色细节大师.doc

廖晓义 绿色细节大师      “冬18,夏26,省空调,换灯泡,爬楼梯,不待机,骑单车,坐公交,小排量,低油耗,购绿电,认绿标。”不管在什么场合,北京奥运会环境顾问“村长”廖晓义都会伺机宣扬自己倡导的“绿色三字经”。      廖晓义的绿色生活,有种古雅的粗糙。   炎热的夏季,她回避空调,选择扇子;拥堵的北京,她回避私车,选择公交;高耸的大楼,她甚至回避电梯,选择双脚――对环保细节的追求,让这个52岁的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下称“地球村”)主任的生活充满粗糙的质感。   这种粗糙十数年来不曾改变:1995年,环保志愿者廖晓义着布衣登上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的讲台;2000年,地球村“村长”廖晓义着布衣获颁国际环境大奖“苏菲奖”;2007年,北京奥运会环境顾问廖晓义着布衣频繁登上会议讲坛,向世人阐述她的环保理念。   “面临日益严重的世界环境污染,我们得有所行动,应该为地球母亲做点什么,就像孝敬自己的妈妈一样。”廖晓义说,她开始寻求用传统的生活方式对抗现代生活污染副产品,“我们在拥抱现代化的同时,把传统变成一种新的生活时尚是完全可能的。”   而现在,世界都在倾听她的发言。      经历      1986年,32岁的廖晓义从中山大学哲学系硕士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社科院马列所任助理研究员。她读到好友在生态论文中的一段话:地球正在被人类自己的发明创造毁灭,人类不会再有下一个千年。   “当时我觉得这种想法太悲观了,人类不必杞人忧天。”为了说服好友,廖晓义开始阅读环保类的书籍,其中就包括一本《江河碧水万古流》的书。从这本书里,廖晓义第一次知道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远比想象中严重,从水到森林再到大气,污染无处不在,她非但没能找到说服朋友的证据,反而因此成为一个环境主义者。   廖晓义选择了理念先行的环保模式。从1990年开始,她开始从事民间环境教育活动,独立摄制环保电视系列片。   1996年每周五的18:50,廖晓义的声音通过中央电视台七频道《环保时刻》,传递到千家万户:“人类只有一个可生息的村庄――地球,保护环境是每个地球村民的责任。”   自己的绿色观点能在官方媒体定期发布,对很多人来说这项事业已经可以用“成功”来形容了,但对廖晓义来说,她总觉得这条道路远不完美。她说,自己在出国后接触了美国许多不同的民间组织,发现民间组织在教育大众、监督执法、推动环保政策方面能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中国太需要本土的、草根的、土生土长的环保组织了。”   当年,一个纯粹的民间绿色文化宣传中心“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正式成了,廖晓义开始了她长达11年并且仍未结束的“村长”生涯。      困难      贫困阶层,生存是最大的困境。10年中,非盈利组织地球村经常遇到青黄不接的情况。地球村的经费来源主要靠国外的基金会支持,通常是做好项目策划,然后向一些基金会等组织申请经费援助,这部分占了所有经费来源的90%左右。简单说,地球村只有做好项目才有资金,持续做好项目才有持续的资金,但廖晓义很快遇到了现实问题,很少有人愿意来参与项目,更少的人愿意持续操作环保项目,太少的人愿意持续帮一个非政府组织操作环保项目。   垃圾分类项目,从地球村创办开始推行,也是廖晓义心中的一块痛处。“2003年,我们在社区里就泡了90多天,从拣垃圾开始。为此我们还租了一块地,用处理过的垃圾肥浇菜地,再把种出来的菜送回到社区,就是想让人们了解垃圾循环利用的道理。”然而项目最终还是失败了,原因就是缺乏政府的参与――纯非政府组织很难获得各方面的支持。   项目运营不顺利,资金和人员运转也捉襟见肘,地球村一度运行不下去了。恰巧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组请她去录节目,主持人问她为什么放弃事业,投身既无名可享、又无利可图的环保事业时,她当众号啕大哭。   擦干眼泪,路还要继续。依靠着意志撑过艰难时节之后,地球村的道路渐渐走上正轨。1999年地球村在延庆县租了2800亩山林作为环境教育基地,让这片有着山地、林地、湿地、荒野及山泉的小山村,发展成集农户环保、绿色旅游和环境教育培训为一体的生态区。2001年,北京市奥申委采纳了地球村提出的绿色社区策划方案,使其成为绿色奥运行动计划的内容之一。2004年夏季,地球村与众多草根组织共同发起的“26℃空调节能行动”,适度能源消费观念走进大众生活。   “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播撒绿色的种子。”廖晓义说。      倡导      “能够点滴地推进身边的环保,能够让人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所做的就有了意义。”2005年,廖晓义参与了一次关于“敬畏自然”的媒体论战,她激愤于这个时代的浮躁和自负。“在一个浮躁的时代,保持着敬畏自然这份不变的信念和清晰的价值,是勇气,也是幸福。”   为了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