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嵩卫和明代海防1.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嵩卫和明代海防1

大嵩卫及明代海防在我国古代海防建设中,明代海防是中国真正形成完整海防建设体系的时期,在这个体系中,山东半岛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大嵩卫作为山东半岛一处非常重要的海防设施,在其中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山东半岛在明代海防中的重要地位 明朝建立之初,东南海疆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多事之秋,倭寇对东南沿海频频进行骚扰,山东半岛受害尤为严重,这主要是其所处地理位置,尤其是对外关系中的位置所决定。山东半岛三面环海,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遥望。自古以来,日本至中国的主要路线一般都是沿朝鲜半岛西海岸北上,先抵达辽东半岛,再横渡渤海湾,在山东半岛的登州、莱州一带登陆,登莱之地成为日本至中国的一处主要落脚点。正因为如此,明初倭寇频频侵扰中国沿海,使登莱之地成为倭寇入侵较为严重的地区。洪武二年正月(1369年),“倭人入寇山东海滨郡县,掠民男女而去。”洪武七年七月(1374年),“倭寇登莱”。洪武三十一年二月(1398年),“倭夷寇山东宁海州,由白沙海口登岸,劫掠居人,杀镇抚卢智,宁海卫指挥陶铎及其弟钺出兵击之,斩首三十余级,贼败去。”郑若曾在《筹海图编》中说:“宋以前日本入贡,自新罗以趋山东,今若入寇,必由此路。”登州一带自然成为倭寇侵扰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因此,“山东海防,惟古登莱二郡”。 其次,永乐以后明定都北京,登州处于京师东部,与天津共同成为拱卫京城的重要海上门户,为京城外围的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形势险要。正因为登州的重要战略地位,明初洪武九年(1376年)五月,朱元璋即下令改登州为府,置蓬莱县。朱元璋认为:“登、莱二州皆濒大海,为高丽日本往来要道,非建府治,增兵卫,不足以镇之。”遂“割莱州府文登、招远、莱阳三县益登州为府,置所属蓬莱县。以青州府之昌邑、即墨、高密三县补莱州府。” 最后,山东半岛在海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登州府自宋以来即为北方重要军事要地,北宋开国后,登州一带成为边境。据《登州府志》卷二(山川)记载,庆历二年(1042年)在登州画河入海处小海设置刀鱼巡检,驻水兵三百,戍守沙门岛(今庙岛)以防契丹南侵。宋高宗南渡后,登州为金国的宋降将刘豫政权管辖,当时任观文殿学士的胡松年曾向高宗进策曰:“恢复中原,必自山东始,山东归附,必自登、莱、密始,不特三郡民俗忠义,且有通、泰飞艘往来之便。至明代时期,鉴于登州和莱州所处的战略地位,以及有明一代的内外军事形势,山东半岛随即在明代建立的海防建设体系中,成为极其重要一环。 二、大嵩卫的设立及军事设施 为进一步加强沿海的防倭力量,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正月,朱元璋命魏国公徐辉祖巡视山东东部沿海,征集民众,组建捕倭屯田军,并择要地拟设卫所。五月,其部下参将罗允成率侍卫夜宿“石人泊”,察勘地形,认为在黄海之滨、嵩山之阳的今海阳凤城地势险要,又位于山东半岛中部。于是据《海阳县旧志》记载:“同年五月,魏国公徐耀祖和都督朱复奉命设立大嵩卫和威海卫,又增设若干守卫所。并垛集沿海四万壮丁补充卫(所),成立捕倭屯兵,并建立若干兵寨和烟墩。”另据《凤城志》记载:“洪武三十一年五月,建大嵩卫,在梅花岭筑烽火台及守墩军营房。”大嵩卫由首任指挥使邓清负责筑城。同年,在海阳所半岛与大陆接壤处设海阳守御千户所(今乳山海阳所)。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十月,又在大嵩卫西大山东北麓设置大山寨备御千户所,两所皆隶属于大嵩卫。 据《海阳县志》记载,大嵩卫设置有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共17员,指挥镇抚武略将军一员,千户10员,百户20员,并设立大嵩卫中所、大嵩卫后所,都由千户充任。同时,设京操军1491人,城守军358人,人屯军428人,捕倭军246人。另据《海阳县旧志》载:“大嵩卫城系砖城,明洪武三十一年指挥使邓清所筑,领中、前、后三千户所,周八里,高一丈九尺,厚一丈五尺,池(护城河)阔八尺,深一丈,四门东曰永安,西曰宁德,南曰迎恩,北曰翊清,并楼铺二十八座。”从以上记载可知,当时大嵩卫无论从将领配置及城池规格看,规模都是比较高的。胶东半岛与大嵩卫同年设置的威海卫、成山卫、靖海卫卫城都是周六里有奇,唯有大嵩卫周八里。与全国其他卫相比,大嵩卫也属于大卫,其管辖的范围东至今乳山的浪暖口,西至莱阳与即墨金口交界处,海岸线长近500公里。 大嵩卫的军事设施以卫所为骨架,配以城堡、军寨、墩台,辅以巡检司以及在永乐和宣德年间组建的文登营,达到“设卫所巡司,以控之于陆”的目的。 海阳守御千户所,位于海阳所半岛与大陆接壤处,古称沙沟寨。在此屯兵可南防海上入侵之敌,东西随时协同沿岸各守御点对敌作战,北靠大陆有坚强后盾,自古即为军事要塞之地。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海上入侵,在沙沟寨修筑土墙,设立海阳守御千户所,隶属大嵩卫。所系砖城,周三里,高二丈,阔一丈二尺,设楼铺十五,池阔一丈,深一丈。共屯兵1120人,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