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设计毕业设计文献综述.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VI设计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前言 VI即Visual Identity,译为视觉识别系统。VI以塑造企业形象为目的,是CI(企业形象)系统中相对静止的部分,将CI系统中虚拟的非直观的理念、精神等信息转化为相对静态可直观感知的图文信息。VI设计最早可追溯到我国的北宋,以现存在国家历史博物馆中的“白兔牌”广告,它包括企业和产品标识,广告宣传语、服务保障等现在设计元素,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相对完整的VI设计系统,但他是分散的、不系统的,没有科学规范的设计原则和规律。1907年德国著名设计师彼得·贝伦斯为德国AEG公司设计出西方最早最完整的企业标志、企业形象,是现代VI设计系统的开端。 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工业化、自动化的发展,加速了优化组合的进程,其规模不断扩大,组织机构日趋繁杂,产品快速更新,市场竞争也变的更加激烈。另外,各种媒体的急速膨胀,传播途径,受众面对大量繁杂的信息,变的无所适从。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统一的、集中的VI设计传播,个性和身份的识别因此显得重要。设计到位、实施科学的视觉识别系统,是传播企业经营理念、建立企业知名度、塑造企业形象的快速便捷之途。就意味着它的形象将淹没于商海之中,让人辨别不清;就意味着它是一个缺少灵魂的赚钱机器;就意味着它的产品与服务毫无个性,消费者对它毫无眷恋;就意味着团队的涣散和。企业可以通过VI设计实现这目的对内征得员工的认同感加强企业凝聚力,对外树立企业的整体形象,资源整合,有控制的将企业的信息传达给受众,通过视觉符,不断的强化受众的意识,从而获得认同。在明显地将该企业与其他企业区分开来的同时又确立该企业明显的行业特征或其他重要特征,确保该企业在经济活动当中的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世界上一些著名的跨国企业美国通用、可口可乐、日本佳能等无一例外都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他们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与科学有效的视觉传播不无关系。近20年来,国内一些企业也逐渐引进了形象识别系统,最早的太阳神、健力宝,到后来的康佳、创维、海尔,也都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在中国新兴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要想长远发展,有效的形象识别系统必不可少,这也成为企业腾飞的助跑器VI设计,而是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满足大众基本生活需要。德国VI设计师更多考虑的是设计和人的物理关系;北欧的现代VI设计却十分注意人的心理感受,欧洲的VI设计先由理念切入,然后有明确的设计目标;美国的VI设计起源于商业,加之没有社会意识形态为依据,曾经一度跟着市场走,但是它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兼收并蓄、容纳各种积极因素,令自己的设计很快就取得了领先的地位。VI工程招标VI设计已经成为一个固定的“形象工程建设”,成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对VI设计过于呆板和程序化。有人认为做VI,只要标志设计出来工作就完成了一半,很多公司的VI设计手册除了标志和一些基本元素不同以外,应用部分千篇一律,很多都是单调的延续和重复,缺乏个性和新意造成了标志的孤立更割裂了VI各个要素相互。用一时下流行的话来说,VI是一把双刃剑优秀的VI设计固然能帮助提升企业的形象、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失败的VI设计也一定会为企业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妨碍企业更上层楼。   一个 VI设计的失败往往表现在:   1、对该企业的视觉定位模糊不清,让人觉得似是而非或产生不正确的联想;   2、视觉效果与企业经营范围和理念乃至企业文化的精髓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   3、设计师的平面设计功力不足,作品缺乏内在的逻辑性和外在的美感;   4、过于追求时尚,缺乏长久的生命力; 5、复制别人和自我复制。].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李鹏程人民美术出版社-20-全球化时代东方美学的角色[J].文史哲,2001,(1):16-18. [4]许小年李道国东南大学出版社. [10]王成荣.企业文化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9 . [11]李.8 [12]冯越峰.标志设计形式与风格的发展演变[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06. [13]王朝旭.标志与新时代[J].北京:装饰,1994年04期. [14]朱华.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 [15]周灿融.合与互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16]李道园.阐释期待对视觉符号阐释的影响[C].无锡:江南大学设计学院,2007. [17]李砚祖主编.中国艺术学研究——张道一教授七十年华诞暨从教五十年文集[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18]李隆华编著.标志设计基础[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19]李明君.中国美术字史图说[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20]梁一儒、户晓辉、宫承波著.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