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紫外精要.ppt

  1. 1、本文档共1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章 紫外精要

* 4.α,β-不饱和酮、醛、酸和酯 若双键和羰基末形成共轭化合物,其紫外光谱分别呈现C=C和C=O双键的π→π*跃迁,约在200nm附近有两个强吸收峰,另外在约280nm处有羰基的n→π*吸收峰。 α,β-不饱和酮、醛中,由于C=O和C=C共轭,使π→π*长移至200~260nm,ε约为10000。而n→π*跃迁长移到310~350nm, ε <100。 溶剂对不饱和酮、醒有显著影响,一般溶剂极性增加使π→π*带红移,而使n→π*带蓝移。 * 羧酸和酯都含有羰基,有π→π*和n→π*跃迁。但它们羰基上的碳原子,直接连有含未共用电子对的助色团(-0H、-0R)。这些助色团上的n电子与羰基双键的π电子产生共轭,使成键的π轨道和反键的π*轨道的能级都提高,而成键的π轨道提高得更大些,这样使π→π*距离变小,跃迁吸收峰长移。然而未共用电子对的n轨道的能量未变,但π*轨道能级已提高,所以n→π*跃迁所需能量增大,n→π*跃迁吸收峰短移。因此羧酸和酯的π→π*跃迁吸收峰比相应的酮、醛的吸收峰波长较长,而n→π*跃迁吸收峰比相应的酮、醛的吸收峰波长较短。 * 5.芳香族化合物 (1)苯和取代苯 具有环状共扼体系,在紫外光区有E1和E2带和B带3个吸收带,这些带都是π→π*跃迁产生的。B带是芳香化合物特征,对鉴定芳香化合物很有作用。B带的精细结构,在极性溶剂中消失。 当苯环上有取代基时,苯的三个带都长移,ε值也增大,B带的精细结构因取代基而变得简单化。取代苯中,因E1带在远紫外区,研究较少,而E2带和B带研究最为广泛。 * 取代基的性质不同红移效应不同,各种取代基的红移效应强弱次序大致如下: 供电子取代基 -CH3<-Cl<-Br<-OH<-OCH3<-NH2<-O<-NHCOCH3<-NCH3 吸电子取代基 -NH3+<-SO2NH2<-COO-≤CN-<-COOH<-CHO<-NO2 * 助色团取代 烷基取代对苯的光谱形状影响不大,仍保持B带的精细结构,只是每个吸收带略向长移,吸收强度也略有增加,当苯环上具有孤对电子杂原子取代基时,由于产生n→π*共扼,E2带和B带明显长移,ε值也显著增大。苯环上助色团取代时,并随着溶剂极性不同,其精细结构变为简单或消失。 生色团取代 生色团取代时,在200~250nm处出现K带,ε值>104,B带长移也大。 * (2)芳杂环化合物 饱和的五元和六元杂环化合物的吸收峰波长都低于200nm,而芳杂环化合物才有紫外吸收。五元不饱和杂环化合物,如呋喃、噻吩和吡咯等,相当于环戊二烯的CH2被杂原子取代,但其分子中杂原子上n电子参加了芳环共轭所需的6个π电子,这类化合物不显现n→π*跃迁吸收带,因此它们的紫外光谱也与环戊二烯相似。 六元氮芳杂环的光谱和相应的芳烃相似,但B带强度增大,精细结构简化甚至消失,并增加一个n→π*跃迁,但其吸收带常被掩盖。 * 若化合物在220~800nm范围内无吸收(ε<1L),它可能是脂肪族饱和碳氢化合物、胺、腈、醇、醚、氯代烃和氟代烃,不含直链或环状共轭体系,没有醛、酮等基团。 若在210~250nm有吸收带,可能含有两个共轭单位; (二)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研究 1.从吸收光谱中初步推断官能团 * 在260~300nm有强吸收带,可能含有3~5个共轭单位; 250~300nm有弱吸收带,表示羰基存在; 在250~300nm有中等强度吸收带,而且含有振动结构,表示有苯环存在; 如果化合物有颜色,分子中含有的共轭生色团一般在5个以上。 * 2.异构体的推定 酮式:λmax=204 nm 烯醇式:λmax=243 nm (1)结构异构体 许多结构异构体之间可利用其双键位置的不同,应用紫外吸收光谱推定异构体的结构。 * (2)顺反异构体 顺式异构体一般都比反式的波长短,而且ε小。 * 3. 化合物骨架的推定 未知化合物与已知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一致时,可以认为两者具有同样的发色团,根据这个原理可以推定未知化合物的骨架。 * 六、比色法 (一)仪器测量条件的选择 1. 吸收度范围的选择: 一般吸光度A值读数控制在0.2~0.7(透光率T在20%~65%)控制吸光度范围的方法为: 1)控制溶液的浓度; 2)选用适当厚度的比色皿; * 2. 入射光波长的选择: 根据待测组分的吸收光谱,选择最强吸收带的最大吸收波长(λmax)为入射光波长。当最强吸收峰的峰形比较尖锐时或为了消除干扰,则可选用吸收稍低、峰形少平坦的次强峰或肩峰进行测定。 3.狭缝宽度的选择 狭缝宽度大约是试样吸收峰半宽度的1/10。 4.吸收池的选择 A0.2的溶液,应选用厚的吸收池 A0.8的溶液,应选用薄的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