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女娲神话的流转与《红楼梦》“顽石”意象的生成 .docVIP

浅谈女娲神话的流转与《红楼梦》“顽石”意象的生成 .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女娲神话的流转与《红楼梦》“顽石”意象的生成 .doc

  浅谈女娲神话的流转与《红楼梦》“顽石”意象的生成  摘 要:《红楼梦》的“顽石”意象虽与女娲神话有关,但它不是女娲神话的本有因素,而是该神话流转过程中发生置换变形的产物。顽石意象基于古代文人特有的“寒士”体验,生成于唐宋诗词传统。晚明思潮影响下的叶燮等人的书写又给它赋予了抗拒主流价值、维系个人真性情的启蒙价值。《红楼梦》中的“顽石”意象是对中国文学传统中“顽石”原型的复现,它的寓意是文学体验与书写所赋予的。   关键词:女娲神话;《红楼梦》;顽石意象;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石头”来自女娲神话无疑。所以周汝昌先生强调要从“女娲炼石补天”这一神话的本原意义上理解“石头”意象的象征意味。周先生强调此点的原因是续写者程伟元、高鹗恶意修改小说原文,将石头说成是“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石头”(第l回),从而把小说主旨附会到“顽石点头”、幡然悔悟这样的佛家意旨上去了。看来“顽石”寓意攸关小说题旨,不可不辩。周先生指出,石头出自补天济世的女神之手,那么他幻化来到人间,绝不是专意“向人间惹是非”,或“枉人红尘”,“受享一番”的,作者这样写只不过在曲意调侃。对于顽石,先生指出:“它想得很多,他看到了很多不幸和不平。它想改变这种不幸和不平的状况。可是,他愿望不得实现,‘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这种胸怀心境,在字面上好像雪芹只指‘身前’那次‘无材补天’的事,其实‘身后’这次‘枉入红尘’也是如此,换言之,两次本是一回事的幻笔。”周先生意思是,石头既然出自女娲之手,那么自然要联系女娲的功业理解“石头”的心志。关于女娲,周先生强调:“那女神并不是世外仙君,瑶池圣母,她是为人间为人民创造幸福的。”言下之意,经她手造的石头自然也有“补天”、“济世”之志,作为“身后”化身的宝玉当然就不是书中所说的“富贵闲人”,而至少应理解为具有救世情怀的人,石头及宝玉的痛苦是由救世心志引起的,那么小说的悲剧意味中也就有了“欲济世而不能”这样一层意思。先生从本源上考索“顽石”象征意味的思路是恰切的,但对于“顽石”与女娲神话关系的理解,未免简单。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在汉代女娲补天济世的故事中,还找不到“顽石”的影子。“顽石”意象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生成,有待于后世文人对神话的重塑和改写。这样,就“顽石”象征意义而言,它与其说是女娲圣王精神的写照,不如说是后世文人自我隐喻。对顽石意义的理解,不应该直接联系到女娲本身,而应联系到顽石意象的生成史。“顽石”的寓意,以及曹雪芹对它的书写,都是基于历史流转所形成的意义。人不经意的调侃,使女娲和伏羲结为夫妇。而一旦“戏说”成为后世文人处理神圣故事的方式,那原有的“神圣性”就会冲淡,“人”的情怀将突显。“顽石”意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从“补天”原型中脱化出来的。   中唐苦吟一派诗人姚合大约是顽石意象的首创者,他的《天竺寺殿前立石》云:“补天残片女娲抛,扑落禅门压地坳。霹雳划深龙旧攫,屈柴痕浅虎新抓。苔黏月眼风挑剔,尘结云头雨磕敲。秋至莫言长砣立,春来自有薜萝交。”女娲神话中出现了一块被抛弃的残片,《红楼梦》中的“顽石”意象大概是这时才开始酝酿的。姚合生活在9世纪前期,为玄宗时名相姚崇的曾孙,年轻时进士及第,历任监察御史、谏议大夫和秘书少监等职,在创作风格上与贾岛同属“苦吟”一派,这派诗人讲究斟酌字句,打磨物象。“顽石”这一非凡的意象大约来自他们“晴山荒景觅诗题的功夫。佛殿前的一块立石被想象成女娲炼石补天时丢弃的“残片”,这块石头就有了不同寻常的“身份”,“扑落”和“压地坳”顺理成章地写出它来到地面时的不凡气势。中间两联写它曾经历龙虎的眷顾,又被风雨吹打过。结尾写它现在屹立佛殿门前,略显寂寞。佛门本是清净之地,这块石头更以其卑微和无用于世而无人叩问。可见“顽石”诞生在一种被抛弃和边缘化的人生体验中,即使有强韧和执著的一面,也只是对失意人生的回应。   南宋词人辛弃疾对女娲之弃石作了进一步书写,他的《归朝欢》(题晋臣敷文积翠岩)云:   我笑共工缘底怒。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野烟荒草路。先生柱杖来看汝。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   这首词作于庆元六年(1200),作者时已60岁。5年前他遭人诬陷,从福建提刑任上落职,闲居江西上饶。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居,渴望指挥千军万马,通过上阵杀敌“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破阵子》)。但他生不逢时,南宋王朝自1163年符离之役失利后,朝野上下失败情绪弥漫,投降派占了上风,遂使词人在南归以后备受压制,根本找不到用武之地,只好以词笔表达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失意之感慨。“弃石”在这首词中的寓意明确指向“古来寒士”。辛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