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精耕细作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 总结 出丰富的宝贵经验,硕果累累,直到今日仍宝刀不老,青春依旧。我国古代的很多传统精耕细作 农业 成果,正在被现代先进国家认识,接受,并在生产中应用。当今世界上的有机农业就是我国精耕细作的发扬光大,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呀!
什么是精耕细作?根据《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 历史 卷”(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2)的定义:”用以概括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在耕作栽培方面的优良传统,如轮作、复种、间作套种、三宜耕作、耕薅结合,加强 管理 等”。由此可见,如果把精耕细作单纯的理解为”压磨耕翻……”那就错了。精耕细作的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包括轮耕、轮作、轮施肥;复种、间作、套种等,它的内涵博大精深,充满着科学道理。论文联盟www.LWLM.com编辑。
西方古代的休闲农作制始终存在着地力消失的危险,因此不是一种好的农作制,在理论上用草田农作制较理想,但实际上很难行得通。中国既不是单纯靠农家肥,也不是单纯靠豆科植物,而是靠精耕细作,包括轮耕:翻、松、、免合理组合;轮作:复种、间套种、轮施肥:用有机肥、豆科作物、厩肥、绿肥养地,同时大规模的采用 水利 设施灌溉、排水等综合内容。
《欧美农业史》的作者Gras认为,五千年的中国农业实践为世界农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极有意义的重大思路,中国土地面积大,各地区的土壤、气候条件差异很大,是不能用一种办法耕种的,然而中国农业在全国各地却都取得了相同的成果。中国在气候适宜的条件下,每年种两季或三季的作物,采用大规模的灌溉和排水措施,并把能得到的动、植物及人类所产的肥料一律还田。同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种在一起,使田间全部由人工植被覆盖,土地种植得像鱼鳞一样,没有裸露的地方。中国并不是只用干刍使地力不衰竭,因为中国干刍很少,也不是单纯靠豆科作物养地,是用聪明的集约耕作制度,使这个国家不至枯竭。这是外国人在宏观上对我国传统农业的评价。
有的人不知道什麽是精耕细作,就随便批评,甚至扔掉这无价的”传家宝”,却把外国已认识到错误的免耕法捡回来在中国大力推广,其目的何在呢?
农业生产是由综合因素决定的,谈精耕细作不能顾名思义,而应探究它的 文化 底蕴,从”天人合一”的古代生态观到精耕细作,他们的内涵都是不能掠夺式的对待自然界。即使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面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我们的祖先就知道,人类应该限制自己的欲望。无度地挥霍自然资源的后果,留给子孙的将只有灾难,甚至是世界的末日。因此他们顺从自然,善待生物,不追求奢侈。这绝对不是我们的祖先不会享受生活,而是为了人类的持续发展,在资源利用上,开源节流。在农业生产上,用三角犁铧耕地使土壤保存有耕动和不耕动的状态,就是这个道理。虽然,精耕细作的内容多种多样,但是必须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在土壤越种越肥的条件下,用尽可能多的人工植被覆盖地表,同时获得最好的收成。这就是”天、地、人合一”的具体体现。
四、中国的传统农业是世界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天人合一”的中国古代生态观是我国五千年农业持续发展的灵魂。学习和研究中国有关生态 环境 保护的文献,可以看到虽然我们老祖宗没有用现代非常漂亮的词藻,但有着从佛教、道教到 儒家 “天人合一”古代生态观的丰富而博大精深的内涵,这正是我国五千年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早在周朝和先秦时期,我国人民就把与大自然和平相处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自古以来,从皇帝、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爱护动物、尊重自然、精心呵护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的故事流传至今,历史记载中比比皆是。
《礼记·月令》作为我国古代生态环境保护最早的 法律 ,规定从天子到平民百姓在不同季节怎样顺应、利用和爱护自然环境,要求人们在四季中对自然环境只能用克制的态度。。下面仅引用与春季有关的内容即可略见一斑:”孟春之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毋卵。”“仲春之月……毋竭川泽,毋氵皒陂池,毋焚山林。”“季春之月……田猎置罘,罗网毕翳、喂兽之 药 ,无出九门。是月也,命野虞无伐桑柘,呜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孟夏之月……毋伐大树……驱兽毋害五谷,毋大田猎。”用爱心对待生养我们的生态环境,善待我们周围的各种生物群类,爱护而有节制的去使用它们,是中华 民族 的传统美德。这样的”传家宝走到尽头了”吗,能丢掉吗?不但不能丢掉,在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环的今天,还要弘扬和提倡我们的祖训,作为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孔子 曰”钓而不网,不射宿。”(《论语·述而》)用杆钓鱼,不用大网将鱼一网打尽;用带丝的箭射飞禽,却不射栖息林间、繁衍后代的鸟类。这不仅是对动物有怜悯之心,主要是为了保护自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