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厦门民俗文化要点
厦门的民间曲艺,流传甚广,历史悠久,题材广泛。有描写日常生活,倾吐男女爱情,再现劳动情景,传播知识趣闻,歌颂古代英雄等等,但基本上没有文字记载。解放后,曲艺工作者才创作了大量作品,始有文字记载。厦门民间流传的曲艺种类很多,主要有南曲、歌仔戏、高甲戏、梨园戏拍胸舞和答嘴鼓等。 南曲 又称南乐、南音、南管,相传为五代孟昶整理古华夏之音而创立的。孟昶也被视为南曲祖师。又据民间传说,南曲是唐朝末期闽王王审之兄弟入闽时带来的,原是宫廷高雅音乐,传入民间后,与民间乐种逐渐融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元曲、昆曲、弋阳腔等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地方色彩浓厚的乐种。厦门的南曲活动,相传始于明末清初。至清道光年间,金华阁等曲馆先后建立。厦门系闽南对外通商口岸,为华侨进出必经之地,故南曲又随华侨传入南洋各地。上世纪20年代,厦门南乐界所灌制的南曲唱片,传至英国,被《大英百种全书》誉为“东方明珠”。音乐理论家周传豹引证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结论,称“南音可以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的传统音乐”。音乐家赵沨称南曲为“音乐的一块活化石”,海外侨胞称南曲是“中国音乐之根”、“东方音乐之花” 拍胸舞 “拍胸舞”又称“拍胸”、“打七响”、“打花绰”、“乞丐舞”,广泛流传于福建南部沿海泉州各县区以及漳州、厦门、金门、台湾等地区。尤其在泉州地方,大到政府举办的各种重大文化活动、大型文艺踩街,小到各部门单位的集会庆典,里巷乡村民间的迎神赛会,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丧喜庆,无不随处可见“拍胸舞”身影。“拍胸舞”成为泉州、闽南地区最普遍、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 布袋戏又称作布袋木偶戏、手操傀儡戏、手袋傀儡戏、掌中戏、小笼、指花戏,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中国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厦门、泉州、漳州、广东潮州与台湾等地流传的一种用布偶来表演的地方戏剧。布袋木偶戏其特点是用指掌直接操纵偶像进行戏剧性的表演,使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既能够体现人戏的唱、念、做、打,以及喜、怒、哀、乐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戏难以体现的动作,具有高超技巧、精美造型、风格独特、古老艺术的木偶剧种。 南音的历史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 (1)据文献记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民间。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 。至明代中叶以后,流行于江浙一带昆山腔、弋阳腔传入闽南,亦为 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如《摩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梁州曲》、《婆罗门》等。 (4)宋代“南戏”五大名剧:《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和《琵琶记》,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元朝 元朝时,文人加入戏曲创作,南音一方面吸取元曲之内容,一方面模仿其风格从事创作。及至五大传奇《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及《杀狗记》产生后,更丰富南音曲文;此外各地声腔亦为南音所吸收、融合南音所吸收,而创作亦日渐增多,迄清代,南音已相当成熟。 南音,发源于福建泉州,又称“南曲”、“南管”、“南乐”、“弦管”、“郎君乐”、“郎君唱”等,各地名称不一。“南乐”乃就流传地域而言,“弦管”指南管音乐以丝竹箫弦为主要演奏乐器,古代大多称“弦管”;“郎君乐”、“郎君唱”指的是南管乐者祀奉孟府郎君为乐神。还有称“锦曲”、“五音”等。 歌仔戏是唯一发源于台湾本土的传统戏曲,根据《台湾省通志》及《宜兰县志》的记载,皆谓歌仔戏起于宜兰员山结头份。这是台湾同胞和人民共同培育与喜爱的地方戏曲,流行于台湾省和福建、漳州 、晋江地区,以及东南亚居住的地方 歌仔戏的形成与闽南人民开发台湾锦歌等民间伎艺的传入,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歌仔戏的曲调十分丰富,既有悠扬高亢的〔七字调〕、〔大调〕和〔背思调〕,又有诉说式的〔台湾杂念调〕,更有忧郁哀伤的各种哭调。 歌仔戏(发音:歌子戏,或歌崽戏,后者在台湾较流行),是20世纪初叶发源于台湾的传统戏曲,大陆福建亦称之为芗剧。「歌仔」有小曲、民歌的意思(歌仔用普通话表达就是「小歌」),歌仔戏以掺杂文言的闽南语为主,让社会大众也能接触文雅辞汇或忠孝节义的故事,成为早期社会重要娱乐活动之一。歌仔戏的雏形为地区的落地,吸收车鼓阵等元素,慢慢发展成小戏。而后又学习高甲戏、北管戏、等各类大戏逐渐具备完整的戏曲形式。经历日治时期及来台后推行运动压缩、扭曲了表演形式与空间,在历代艺人的努力传承下,在台湾本土化运动的推波助澜下,歌仔戏重新获得发展的动力。 高甲戏是地方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