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W和NDE讲稿20111226
焊接责任工程师培训考核班 中国化工装备协会2011年12月01日 无损检测责任工程师 培训考核班 中国化工装备协会 2011年12月01日 前 言 1、教材 压力容器制造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及实施实用教程 (2011版) 中国化工装备协会编写 中国计量出版社出版 (1) 第一章、第二章、第九章 前 言 1、教材 压力容器制造质量保证体系 建立及实施实用教程 (2011版) 中国化工装备协会编写 中国计量出版社出版 (1)第一章 第二章 第十一章 2、理论和答辨考试中必备(最低限度)法规 标准如下: (1)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549号) (2)锅炉压力容器制造监督管理办法(国家 局[2002]22号令)及三个附件(国质检锅[2003]第 194号文) (3)TSG ZOOO4-2007《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质量保证体系基本要求》 (4)2009版《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5)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及一号、二号修改单) (6)NB/T47014-2011《承压设备焊接工艺评定》 (7)NB/T47015-2000《压力容器焊接规程》 (8)NB/T47016—2000《承压设备产品焊接试件的力学性能检验》 (9)NB/47018-2011《承压设备用焊接材料订货技术条件》 (9)TSG Z6002-2010特种设备焊接操作人员考核细则》(2011年2月1日实施) 2、理论和答辨考试中必备(最低限度)法规标准如下: (1)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549号) (2)锅炉压力容器制造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局[2002]22号令)及三个附件(国质检锅[2003]第194号文) (3)TSG ZOOO4-2007《特种设备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质量保证体系基本要求》 (4)2009版《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5)GB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及一号、二号修改单) (6)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3、培训教材简介 (1)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压力容器制造(设计)法规与标准; (2)第二章~第六章 质量保证体系;管理职责;质量保证体系文件;文件和记录控制;合同控制;附录A; (3)第七章 ——第十五章 设计质量控制系统;材料、另部件控制系统;焊接质量控制系统;工艺质量控制系统;无损检测质量控制系统;检验与试验质量控制系统;理化检验质量控制系统;热处理质量控制系统;设备和检验与实验装置质量控制系统;附录 B~附录J; (4)第十六——二十章 不合格品(项)控制;质量改进与服务;人员培训、考核和管理;其他过程控制;执行特种设备许可制度; (5)第二十一章近年来压力容器制造(含设计)单位换证检查中发现问题综述。 4、培训考核目的:共同完成国家质检总局授权协会的这期培训考核班,为造就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压力容器焊接责任工程师而努力。 4、培训考核目的:共同完成国家质检总局授权协会的这期培训考核班,为造就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压力容器无损检测责任工程师而努力。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压力容器制造(设计)法规与标准 一、我国的法规体系框架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部门规章、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标准。 截止2010年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并全面完成对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全面清理工作。 目前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比较完备,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 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及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 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