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和八大山人的世系问题探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涛和八大山人的世系问题探微.doc

  石涛和八大山人的世系问题探微   石涛和八大山人均为明代宗室,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然而关于他们之间的世系 问题 ,历来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 研究 这两个作为明代宗室成员身份的 艺术 家的世系之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需要首先搞清楚,那就是关于明代皇族宗室人员的“籍贯”问题。   以前的美术史研究著作中将八大山人说成是“江西南昌人”,将石涛说成是“广西全州人”,这是错误的。从明代的户籍管理制度来说,并不符合当时的 历史 真实情况。   按照明清旧制,平民百姓皆须依祖宗之庐墓及世业而居,并参加当地的乡里保甲组织,地方政府依其编组,予以登记汇存,这便是所谓“落籍”。在为一个人正式立传时,就可以说:某者,某地人。必要时还要加上“郡望”,以别支系。所谓“籍”者,即户口的编配。按古代科举制度的要求,在外地流动的人口参加 考试 ,须“回籍应举”。“贯”者,是隶属之意,通常所说“某地人氏”,实则是指户籍隶属某地所制之人,并非是指某人出生于某地而言。籍贯世系也称为贯系。   明代的宗室或皇族,由于其身份特殊, 社会 地位高贵,不参加庶民的户籍编制,也不参加科举考试,而是世袭封号。由于其家族庞大、人员众多,由中央政府的机构“宗人府”统一管理具体事务。《明史·职官志》载有宗人府的编组与职掌,云:“宗人府掌皇族之属籍,以时修其玉牒,书宗室子女嫡庶名封嗣袭生卒婚谥葬之事。”   据《明史》记载,八大山人的祖先宁献王朱权在被封国到南昌之前,“就藩大宁。大宁在喜峰口外,古会州地,东连辽左,西接宣府,为巨镇。”后来燕王朱棣即位后,朱权请求改封国为南土,他起初并不想将南昌作为自己的封国,而是向往苏州、钱塘等富庶之地。但明成祖却让他在建宁、重庆、荆州、东昌等几个地方选择(1)。而且从明成祖朱棣一直到他去世时的明英宗朱祁镇,都对他存有戒心。在这种情况之下,朱权为了明哲保身,只得采取了有意回避 政治 锋芒的韬晦之举,既属无奈,亦不失为高明之策。   八大山人是宁王朱权的后裔,因此不能说他是南昌人,而只能说他生于南昌。因为他并没有南昌当地平民百姓的那种籍贯。至于石涛的世系,由于不是朱元璋的直系后代,情况还要复杂一些。在此先将明朝皇帝及石涛和八大二人的世系列表对比如下:(请看右表)   从对照表可以清楚地看出,石涛和八大山人相差四辈。最简单的推算是八大山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十世孙;石涛是朱赞仪的十世孙。而朱赞仪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从曾孙。因此二人的辈分关系是很容易辨别清楚的。   石涛晚年在扬州的友人李驎所著的《虬峰文集》里有四首律诗《哭大涤子》,其中第一首:“凋丧关天意,慭遗惟有君。亲贤瞻隔代,书画震空群。忽又惊星殒,阴霾接楚云。 (原注:前年八大山人死)”   诗中“亲贤瞻隔代”一句意味深长。因为李驎既是八大山人的朋友,又是石涛的挚友,他对二人的关系应该是清楚的。李驎的这首诗为八大山人和石涛卒年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这首诗里作者明确地说二人的辈分“隔代”,应该是可信的历史资料。由于石涛的伪作、赝品的大量存在,其它的间接   杨成寅关于石涛的生卒年、生平的学术观点基本上因袭傅抱石的观点,认为石涛生于1630年。但在傅抱石编著的《明末石涛上人朱若极年谱》“清康熙三十五年丙子 公元一六九六年”条中并未记载此诗。也许是傅抱石先生觉得石涛和八大二人的世系辈分并非“同宗兄弟”而摒弃不用的缘故。   在封建 社会 宗族意识非常浓厚的明清 时代 ,同宗之间不仅称呼上有严格的限定,而且婚丧嫁娶等礼仪形式也有严格的礼仪制度,不可能僭越规制。 目前 存世的众多祠堂、家谱大都出自明、清两代,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宗族意识在全社会普遍的文化认同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明、清两代是 中国 古代社会家庭伦理观念最禁锢的时期。石涛早年对自己明宗族后裔的身份有所隐瞒,但他后来并不避讳这一点,从他在画上钤盖“靖江后人”、“赞之十世孙阿长”等印章可知。   从上述的史料记载来看,这幅石涛寄赠八大山人的画作的题款中,石涛称八大山人为“长兄先生”,这明显有悖于 历史 的真实情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推测出以下几种可能:   石涛知道八大山人的明朝宗室身份但并不清楚八大山人的谱系排行。八大山人在康熙十六年(1677)丁巳重阳之际画过一幅《梅花图册》,题跋曰:“三十年来处士家,酒旗风里一枝斜。断桥荒藓无人问,颜色于今似杏花。”表明这时候已经萌生了入世的念头。在其师耕庵老人圆寂后二年,请师兄饶宇朴为自己的《个山小像》题赞,然后郑重地钤印“西江弋阳王孙”,并将饶的跋文中误写的“四世”二字予以纠正,从此开始了云游画僧的生活。从这一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