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3鲁教版必修三“都江堰”课件2
都江堰 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 现在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区李白在《 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列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多雨地区。 发源于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南麓,分为东源和西源,东源出自弓杠岭,西源出自郎架岭。 两源在松潘境内漳腊的无坝汇合。向南流经四川省的松潘县、都江堰市、乐山市, 在宜宾市汇入长江。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平均坡度4.83‰, 总水量年均150亿m3左右。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 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 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 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 名称由来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 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 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 ,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 ”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 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 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 一直沿用至今。 都江堰 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 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 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 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主要水源来自山势险峻的右岸, 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间岭隙溢出, 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涨落迅猛,水势湍急。 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 而且悬得十分利害。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 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 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 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 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 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 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 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 “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 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 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 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都江堰创建的历史根源 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 叫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 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 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同堆), 离碓就是开凿岩石后被隔开的石堆,夹在内外江之间。离碓的东侧是内江的水口, 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 离碓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华阳国志·蜀志》),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 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 天府之国.都江堰的规划、 设计和施工都具有比较好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工程规划相当完善, 分水鱼嘴和宝瓶口联合运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为了控制水流量,在进水口 作三石人,立三水中 ,使 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华阳国志·蜀志》)。这些石人显然起着水尺作用,这是原始的水尺。 从石人足 和 肩 两个高度的确定,可见当时不仅有长期的水位观察, 并且已经掌握岷江洪、枯水位变化幅度的一般规律。通过内江进水口水位观察, 掌握进水流量,再用鱼嘴、宝瓶口的分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