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流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明是代农业生产的衰变
流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明代农业生产的衰变
【正文】
本文在对明代自然灾害 统计 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流民给生态 环境 造成的种种恶性干预事实的考察,指出流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造成明代中后期 农业 生产衰变的一个主要原因。
有明一代,灾害频仍,探究原因,流民的迁移以及滥砍滥伐大面积的山地森林,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流民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恶性的干预,最终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无可挽回的后果。长期以来,学术界较少从这一角度来进行考察。本文拟从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游食流民自动迁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来探析明代中后期农业生产的衰变。 论文联盟www.LWLM.com编辑。
一、明代自然灾害统计资料分析
中国自古以来,灾害不断,究其原因,与 地理 气候条件复杂、自然变异强烈有关。此外,人为的 政治 、 社会 、 经济 因素,如战争、流民、 水利 等问题,也有相当影响(注:孟昭华:《中国灭荒史记》,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第15-36页;蒋武雄《明代灾荒与救济政策之研究, 文化 大学,1986年,第20-67页、第344-348页。)。明代灾荒频繁,就水灾而言,平均一年四个月有一次,旱灾平均一年六个月一次。其他如蝗灾、疫灾、雹灾、霜雪、地震、饥歉等,亦屡屡发生。
有明一朝灾荒之次数,据邓云特先生统计,有1011次。其中水灾196次、旱灾174次、蝗灾94次、雹灾112次,风灾97次,疫灾64次、地震1265次、霜雪16次、歉饥93次(注: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台北: 台湾 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55页。)。下面分别列举北方和南方的自然灾害,进行统计。
表1. 明代北方自然灾害统计
灾害类别 河南 陕西 山东 北平
灾伤变异 28 27 32 47
洪水泛滥 134 27 101 63
干旱 41 82 65 34
风沙冰雹 14 51 27 29
地震山崩 40 152 34 47
蝗螟 28 7 45 17
雷击水灾 1 71 5 37
饥馑疫疠 31 25 33 11
资料来源:《明实录类纂》(自然灾异卷)(注:李国祥、杨昶:《明实录类纂》(自然灾异卷),武汉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
据上表可知:河南、山东水灾最多,是由于明代黄河多次泛滥、上中游植被遭到破坏所致。陕西干旱、地震较多。山东、河南蝗虫繁生、饥馑频仍。这些都与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有关。
表2. 山西省16-20世纪初自然灾害统计表: (次数)
程度 旱灾 水灾 风灾 雹灾 冻灾 霜灾 虫灾 瘟灾
特 240 195 36 72 23 27 53 68
大 738 274 122 125 43 55 109 98
中 439 161 25 100 12 64 151 69
小 95 37 10 48 4 13 46 17
总计 1511 607 193 345 82 159 359 254
上表据山西省文史馆所编《山西省四百年自然灾害分县统计》,即地方志所记自明嘉靖初年至清宣统末年(公元1522-1909)近四百年间,各种自然灾害波及的县数以及发生的次数(注:此表转自朱士光;《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几个主要区域 历史 时期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变迁概况》,《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1期。)。
在各种灾害当中,旱灾与水灾被称为“母灾”,与生态环境直接相关。山西的山地丘陵地区自明中叶起水土流失愈来愈严重以后,水患尤多。在这些地区,不下雨是旱灾,下大雨就是水灾,又由于山区无灌溉之利,土壤本身失去涵养水分的作用,故水灾过后还是旱灾。
表2是明嘉靖初年至清宣统末年近四百年间山西州县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统计表,从表中可以看出,旱灾次数最多,其中特、大旱灾占旱灾总数的65%;水灾居次,水灾中属特、大旱灾占旱灾总数的77%。水旱灾害的特大程度者高于或近于其总数的三分之二。事实已很清楚,位于黄土高原上的山西,自然植被遭破坏以后,其八分山地的地理环境特点,无疑加重了水旱灾害的程度。
唐以前,山西平均一百一十四年一旱,明清时期,已是平均三年一旱(注:张维邦:《论山西农业的主要矛盾和主攻方向》,《山西日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