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国民众的伸冤意识:人物与途径_0.docVIP

传统中国民众的伸冤意识:人物与途径_0.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中国民众的伸冤意识:人物与途径_0

传统中国民众的伸冤意识:人物与途径 内容提要:本文的主题乃是,在官方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考察传统中国民众的伸冤意识。本文第一节认为,当官方的司法审判出现腐败时,小民百姓就会期盼清官来为他们伸张正义;当官方的公力救济缺席时,小民百姓就会寻求私力救济的途径,希望侠客能够通过行侠仗义来为自己主持公道。本文第二节认为,基于 “报”的伦理准则与秩序原理,一旦人们蒙受冤抑,那么复仇便是符合道义的行为,也是私力救济的方式;如若人间救济途径不能实现正义,那么冥界报应(冥判) 就是一种正义的诉求。转贴于论文联盟 中国政治领域,皇权国家与民间社会之间没有一个基本界限;与专制国家相比,民间社会的政治力量非常薄弱,无法与国家抗衡。在这种情况下,平民百姓的出路有三:一是忍耐,二是造反,三是盼望清官和明君。这样一来,清官也就成了“拯救”小民百姓的救星。(注:清代著名说书艺人石玉昆所著《三侠五义》(华夏出版社, 1994年,第15页)第三回,叙述宁老先生给包公取“官印”一事,颇有象征意义。文曰:“一个拯字,取意将来可拯民于水火之中;起字文正,取其意文与正,岂不是政字么?言其将来理国政,必为治世良臣之意。”需要指出的是,“文正”两字,与史无证,属于说书艺人的杜撰;但是,其中体现出来的意思可谓深长——良臣治国之目标,就是救民于水火之中。说到底,民众期盼清官的意图,不外如此。)总之,如果没有政治制度的结构性的改造,清官信仰肯定不会消失。必须指出,这并不是说清官话语真的无足轻重,毫无意义。不管怎样,清官信仰对传统中国的吏治或多或少有些道德上的“规劝”作用,对平民百姓也或多或少有些心理上的“治疗”功效。转贴于论文联盟 ,得百姓们的使,外郎要钱,得官人的使,因此唤做令史”的赃吏宋令史审理。令史贪图被告王腊梅之夫李德义贿赂,将原告陈氏屈打成招。包公犒赏边军回京,复审案件,发现其中的暧昧情弊,证人何正到庭作证,死者神奴儿的鬼魂上堂诉说情由。结果,赃官得到惩罚,冤抑获得平反。(注:参见《神奴儿大闹开封府》,吴白@主编《古代包公戏选》,黄山书社,1994年,第265—294页。)第三,惩治地痞流氓。例如《龙图公案》有一故事:金华府潘贵,妻子郑月桂,儿子才满八月。一日,一同前往祝贺岳父郑泰生辰,乘船时,子饥,月桂哺乳,左乳下面的黑痣被光棍洪昂瞧见。下船后,光棍与潘贵争夺月桂,扭到府衙。知府升堂问案,光棍以月桂左乳下面黑痣作证据,知府就此将月桂判给洪昂,倒把潘贵重责二十。恰值包公拜见府尹,得以重申此案。询问月桂和潘贵简况,二人所言合辙;而光棍所答不对头称。包公判道:洪昂重打四十,发配塞外充军。(注:参见《龙图公案》卷9《黑痣》。)至于清官平反其他“冤抑”的故事,可谓不胜枚举。转贴于论文联盟 正可用来透视民间百姓大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转贴于论文联盟 平原小说史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942页。)转贴于论文联盟 “海内闻之,莫不改容赞善,高其大义。”荀悦也说:“犯王禁者罪也,复仇者义也。”(注:[汉]荀悦:《申鉴》二“时事”。) 这里的“义”既有“适宜”的意思,它说明了复仇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也有“道义”、“荣誉”和“正义”的意思,俗话“不报此仇,誓不为人”就包含了这些意思,复仇是“为人”的前提条件。也正因为如此,尽管法律禁止复仇,但是“道义”要求孝子必须报仇——这是伦理的强制;否则,即是没有“荣誉”不知“羞耻” 的猪狗,甚至猪狗不如。孟子曾说人与禽兽之间的区别“几希”,而“几希”的内容就是人知道伦理道德。他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对孝子来说,父母之冤仇不报,死不瞑目。根据《后汉书。何yóng@传》记载:何yóng@的“友人虞伟高有父仇未报,而笃病将终,yóng@往候之,伟高泣而诉。yóng@感其义,为复仇,以头zhuì@其墓。”(注:《后汉书。郅恽传》也有类似的故事。)转贴于论文联盟 汉代,作为道教第一经典的《太平经》又提出了“承担”(命运的分担)概念。有人指出:某些罪恶可能只是上一代少数人犯下的,但是,其结果及于家族子孙后代和同乡。(注:参见杨联@《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中文大学出版社,1978年,第59页。关于“承担”概念的简要讨论,参见陈霞《道教劝善书研究》,巴蜀书社,1999年,第4—8页。)例如《太平经》就说:转贴于论文联盟 ,一些“阴司”或者“冥判”故事,即是报应的专篇描写;清代的包公京剧,对报应的叙述也非常热衷,特别是《普天乐》和《奇冤报》两本,反复出现报应的言述。转贴于论文联盟 1

文档评论(0)

ahui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