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心理学2要点.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情感心理学2要点

半途效应 马太效应 拆屋效应 海潮效应 淬火效应 相关连接:催眠术 一、什么是催眠术 催眠(hypnosm)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最早提出于18世纪,在巴黎有一位喜欢浮夸的奥地利医生名叫麦斯麦尔的宣称,他能够通过一套复杂的方法,应用“动物磁力”治疗病人,其中包括能使病人躺在手臂上面。 后来,一位苏格兰医生布雷德对该现象发生了兴趣,于19世纪提出“催眠” 一词,并且宣称它能够给手术病人引起麻醉从而使它得到传播。 二、催眠诱导与受暗示性 催眠诱导是以产生高度受暗示性(suggestibility)为特征的一个系统程序。它会引起人们被动地放松,反应性降低,注意范围变得狭窄和幻觉增强。诱导催眠的技术有多种,通常是催眠者不断反复地用轻声告诉被试他感到了疲倦、 发困和朦胧欲睡,并且清楚地描述应该发生的身体感觉,如你的两臂在下坠,脚在发热,眼皮变得沉重,抬不起来了等等。 大量研究结果指出人们对催眠的受暗示性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有1/10的人对催 眠诱导根本没有反应,在另一极端最容易接受催眠的人也只有1/10。每个人对催眠的反应性是一种稳定的可测量的特质,可以通过各种特定的量表进行测查,其中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希尔加德的斯坦福催眠感受性量表(SHSS)被公认最为有效。再考虑其他方面,发现对催眠的受暗示性与一个人的态度和期望密切联系 “心诚则灵”。 三、学习催眠术的几个方法 学习催眠术时,从观念、技巧着手,慢慢累积实务经验,也慢慢有了自己的体验与心得,直到有一天忽然融会贯通,信手拈来皆文章,就臻入艺术之境,从此挥洒自在,从心所欲不逾矩了。 刚开始必须按照标准步骤来进行,确保安全,也确保催眠的有效,等催眠技艺娴熟后,掌握到催眠方法是活的,人也是活的,就可以千变万化,神奇的疗效不求自来。 四、瞬间催眠术 快速催眠有时也叫瞬间催眠术,可在极短的时间内使受术者进入催眠状态,但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瞬间催眠。正确定义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使个案进入催眠状态称快速催眠,通常在三分钟以内,而在三十秒内使个案到催眠状态则称之为瞬间催眠,比较理想的时间段应在十秒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瞬间催眠会对个案造成惊吓,在对个案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在做催眠治疗时尽可能不要使用,特别对ptsd和神经症的治疗过程中更为忌讳。 五、催眠的基本步骤 询问解疑(Diagnosis) 诱导阶段(Induction):常用的诱导技巧有渐进放松法、眼睛凝视法、深呼吸法、想像引导、数数法、手臂上浮法,及其他变形与伪装方法。 深化阶段(Deepening):常用的深化技巧有手臂下降法、数数法、下楼梯法、搭电梯法、过隧道法等等。催眠师有多少想像力,就有多少新的技巧问世。 治疗阶段(Healing):视被催眠者的需求来治疗,催眠师需要相当好的心理治疗与精神病理学背景,最好在宗教、哲学层面也有所涉猎。 解除催眠(Ending):让被催眠者从催眠状态回到平常的意识状态,确保他对整个治疗过程保有清楚的记忆,适切给予催眠后暗示,帮助他在结束催眠后,感觉很好,并且强化疗效,通常以数数法为主。 六、催眠程度 催眠状态的深浅程度一直是催眠家们关心的问题,不同的催眠深度才会诱发出不同的心理现象。越接近睡眠,催眠程度越深。 1.浅度催眠状态。每人每天都有数不清的自然进入的浅度催眠状态,一闭眼,什么都不想, “闭目养神” 2.中度催眠状态。出现知觉异常 3.深度催眠状态。记忆变化,可以增强,也可以减弱。 第十一章 处理情绪、情感问题之 霍桑效应 前言: 交际困惑,遇到旧时朋友无话可说,低头玩手机 讨厌某人,但又无法回避 一、起源 霍桑效应?(Hawthorne?Effect) ,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其后,从1927年到1932年,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Elton?Mayo)教授持续多年对霍桑实验结果进行研究、分析。?霍桑一词源于用于实验的工厂,它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坐落在芝加哥的一间工厂的名称。?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影响条件(如照明强度、湿度)以及心理影响因素(如休息间隔、团队压力、工作时间、管理者的领导力)。 二、实验内容 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也就是所谓的“宣泄效应”。 霍桑效应的发现来自一次失败的管理研究。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这个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员工们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 1924年11月。这一系列试验研究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关系。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一个“谈话试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并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