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变形规律.pdf
地 质 科 学
2005年7月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
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变形规律
刘志宏 万传彪 杨建国 刘振文 高军义
(1.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长春 130061;
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黑龙江大庆 163712)
摘 要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的新生代构造主要为一系列断层转折褶皱、断层传播褶皱。在
邻近祁连山山前的北东背斜带中主要发育规模相对较小、隆升幅度较低的断层传播褶皱和与
之相伴产出的突破断层.开始形成于古新世一上新世早期;中部背斜带中发育的构造主要为断
层转折褶皱和少量断层传播褶皱,开始形成于中新世一上新世中期;远离山前的南西背斜带主
要发育断层转折褶皱和少量滑脱褶皱.开始于上新世晚期一更新世。研究区的台阶状逆断层及
其相关褶皱是由祁连【II山前向盆地按照一定的序次、以背驮式渐次扩展的,这个扩展过程自古
新世一直持续到现在。
关键词 构造特征 变形规律 柴达木盆地 新生代
中图分类号:P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63—5020(2005)03—0404—11
1 引 言
柴达木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演化一直倍受构造地质学家关注(狄恒恕等,1991;汤良杰
等,2000;戴俊生等,2000,2003;朱筱敏等,2003),特别是近年来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投
入了大量的研究和油气勘探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翟光明等,1997;汤良杰等,
2000;曹运江等,2000;戴俊生等,2003)。柴达木盆地位于古亚洲构造域与特提斯一喜马
拉雅构造域的结合部位,是西域板块的组成部分(葛肖虹等,2000)。与周围的构造单元
均以大型断裂相隔(图1)。北以赛什腾山一宗务隆山断裂与南祁连造山带分界;西以阿
尔金山与塔里木盆地相邻;东南、西南分别以鄂拉山断裂、昆北断裂与西秦岭造山带、东
昆仑造山带相接(汤良杰等,2002)。柴达木盆地在三叠纪之后成为一个中一新生代的陆
相盆地,三叠纪时期处于剥蚀状态,全区无沉积(狄恒恕等,1991);侏罗系在盆地内广泛
发育,主要为河流相一湖相碎屑岩建造,是柴达木盆地石油地质研究的主要目的层。白
垩纪时,受构造活动和气候的共同影响,本区的盆地发生萎缩,仅于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山
前沉积了一套红色粗碎屑岩建造。由于受新生代构造活动的叠加和改造,对柴达木盆地
北缘地区中生代构造特征及演化的认识存在很大分歧(翟光明等,1997;汤良杰等,1999,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项目“柴北缘新生代构造地震地层解释”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批准号共同资助。
刘志宏.男.1962年6月生,博士.教授.构造地质学专业。
2004—02—17收稿.2004—04—14改回。
3期 刘志宏等: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变形规律 405
圃瞰 蜊晕凶 长 _【圃
餐 榛 N: 榛 z一 榛 N: 榛菇 一 榛彀.榛忸 : 一靶菇缸 怔.目
=ls∞∞吕∞P1∞ { Jo∞ ∞量 l{ 0=Jo ∞吕 l{。 ∞一芒三。已Is《 .
2000,2002;曹运江等,2000;戴俊生等,2000;周建勋等,2003)。本文是在前人工作的基
础上,据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主干地震剖面进行地质解释, 研究该区的新生代构造特
征及变形规律。
406 地 质 科 学 2005正
2 新生代构造特征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自侏罗纪至今,既经历了早期拉张变形阶段,又经历了晚期的
挤压变形阶段(曾联波等,2001),所以本区的构造样式十分复杂。由于受印度·欧亚碰撞
的远距离效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