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工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州市级文物保护工程   安徽会馆,又名东廓堂(敦化堂),位于苏州历史上的重要黄金水道上塘河北岸。西临来凤桥。东近下津桥。该建筑为明末清初典型的会馆造式,是城中南显子巷“安徽会馆”的分馆。其主要承担祠堂(安徽同乡举行丧俗的地方)的功能。移建前该建筑已破损严重,仅存朝南两路,建筑面积约774平方米;另据查考,其东路有三进,依次为头门、轿厅、大厅。均为五开间,大厅为该建筑的主要特色部分,面宽18米。进深六檩11米,前为鹤颈轩、梁架扁作,后为船篷轩;西路有两进为生活区,有民国四年(1915)吴县县政府布告石刻等遗迹。解放后曾先后辟建成为枫桥小学,朝阳小学等。现已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古建筑。   好事多磨,安徽会馆移建保护修复的提出最早要追溯到2000年,因西环高架建设的需要,也为了配合整个苏州环古城运河的改造治理,2004年初,依据《苏州市人民政府办文单:关于落实安徽会馆移建的批示》(文件编号:2003年下字1307号),终于由在古建筑修复方面有资深经验与技术的苏州园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公司)承建修复并开始进行实质性的保护统计与施工整理。   按市府要求,现会馆复建地址移至原址东约百余米处,位于苏州。西环路来凤东桥引桥东堍。根据原建筑设计总平面图,安徽会馆工程建筑面积690 M2。其余为天井、露台、通道等。另有庭园及周边配套绿化5225.21 M2。该会馆建筑为院落结构,单檐、屏风墙硬山、砖木结构。竖向承重为φ160―φ240原木立柱。主屋面采用仿古蝴蝶瓦,清代徽式龙吻脊。南立面由徽派牌坊式门楼及两侧砖细照壁、徽式石库门构成。室内通道檐廊四周环通,与门厅、轿厅、大厅相含。该会馆建筑东西宽32.14米,南北长64.20米(含露台),至南端古京航运河;檐高3.60米,建筑屋脊高度4.50~6.70米、门楼脊顶标高8.70米,为清代典型徽派建筑风格。   由于上塘在苏州城市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性质,我们根据安徽会馆移建保护与设计要求,在施工注重水道和本体建筑联系的同时,力求使古建筑、旅游、城市生活、风景区风貌保护及交通等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   为此,我们在实际施工中努力使这一历史文化遗存显露出来,形成局部的“传统水乡空间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 考虑到该区域目前已新建高架,因此我方按照设计要求,旖工时适当调整“安徽会馆”的屏风墙体及增加门楼脊顶高度,并在南沿古运河露台码头的处理上,使其跟环古城原驳岸连成一体,成为水上旅游的又一亮点。   2 在移建、修复“安徽会馆”施工时,我们在观念上尊重历史原貌、反映历史信息,又从行动上调用能工巧匠,并至歙县实地考察,以确保在该建筑南立面与内部屏风墙脊顶的施工处理上充分体现本会馆建筑的徽派特色。   3 设计将该建筑融入上塘河的整体节点空间中,兼顾装饰性、工艺性、功能性和科学性;在实际施工中,我们同样按设计意图与图纸要求,留下足够供人活动、休息、交往的空间和设施,如按设计要求配置的庭院环境绿化,及新增的会馆西侧外围的入馆金山石园路,既满足了消防通道的要求,又给游人以一种伸展空间,整个布局创造了和谐优美多样的滨河环境。   安徽会馆工程决算造价329.8万元。开工初期并未包含绿化。工程的建设单位是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并由苏州市文广局负责监督验收;太湖古建筑勘察设计研究所编制的《安徽会馆移建保护规划方案》在经文广局审批后,由苏州园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园冶设计研究室负责对旧有材料整理统计后最终设计出图。苏州景原工程设计监理咨询有限公司负责工程的现场监督。   整个安徽会馆工程由南向北依次为:金山石码头、露台(广场),门厅,轿厅,大厅,其间又连以两侧辅房及走廊若干。会馆基础采用C25钢筋混凝土条基与独立、构造柱基。辅以MUIO砖基和C25钢筋砼地圈梁构成(露台码头处为浆砌驳石基础);主体则为全术构架与砖砌混合结构;外围以钢筋砼构造柱、圈梁、屏风墙压顶联结MUIO墙体围护。   由于旧有建筑破损严重,许多历史信息已轶失,根据之前浇料调查,可知建筑原格局的部分信息如下:   1 码头、露台――该码头形状为马蹄形;露台部分设有八字形照墙两座,中间植有两棵古银杏树。照墙东、西侧各设石窟门一座,其背弄延伸至轿厅南包沿,地面铺有人字型砖;   2 头门(即门厅)――为五开间,五架粱结构,设有轩廊,地面铺方砖。上方挂有“教化堂”一块匾额;   3 第一进天井――只有罗汉松、柏树、梧桐树、香椿树各一橼(意为:松柏同春);   4 轿厅――为五开间,六架粱,中柱结构,中设屏门,东西两边间设有门洞,地面铺方转;   5 第二进天井――中间设有过道连接轿厅与大厅,形成工字殿形势,两侧配有吴王靠并设有东西花坛各一个,坛内植有牡丹、芍药;   6 大厅――为五开间,四架梁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