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7第7章土地质量评价
第七章 土地质量评价 第一节 土地质量评价的概念和类型 第二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三节 农用地定级 第四节 城市土地定级 第五节 土地潜力评价 第六节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 第一节 土地质量评价的概念和类型 一、土地质量评价的概念 土地质量是相对于某种用途土地所表现出来的优良程度,土地质量是土地的综合属性,科学的评价土地质量是编制好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 土地质量评价就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综合鉴定,以显化土地质量差异等级。 土地质量评价必须针对某种特定用途。 二、土地质量评价的类型 土地质量评价类型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和土地人口承载力评价。 第二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 否适宜和适宜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和编制 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 根据FAO〈土地评价纲要〉(1976)规定,土地按照适宜用途可分为多宜性(如一块土地适宜农林牧等用途,又适宜建筑用途)、双宜性(只适宜两种用途)、单宜性(只适宜一种用途)和不宜性(不适宜任何用途)。按照土地适宜某种用途的程度分为高度适宜(s1)、中等适宜(s2)、临界适宜(s3)和不适宜(n)。 第六节 土地人口承载力评价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 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的数量。是制定人口政策和土地政策的重要依据。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是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生产与生态、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它是以土地适宜性评价为基础,以土地生产潜力为核心,以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熔评价、规划、预测为一炉的综合研究。 * *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和内容 三、评价方法 (一)基本方法 一般常用指数法,也就是综合定量的方法,它可以将定性比较转化为定量比较,将不同的计量单位转化为同一的计量单位(或无单位),将多目标转化为综合的单目标,再根据其数值加以综合评价。 具体的说,应用指数法进行评价,就是先对每个项目打分,再把每个评价单元的评价项目的分数加总乘以权重以求得综合评价分数,最后据以评价土地质量等级。 由于评价因子的权重不同,指数计算时分为等权和不等权两种情况。 (二)确定权重的方法 一般来讲,常用的确定权重的方法有经验法(或称为特尔斐法)、等差法、回归系数法等。 1.经验法 2.等差法 首先应按不同地区(丘陵、山区、平原等)把土地评价因子对于土地质量作用大小依次排列称为作用序列,然后按照等差原则分配权重,使两个相邻因子的权重相差一个公差(d)。公差(d)可按等差级数公差计算公式求得,即 式中an为末项, a1为首项,n为项数。计算时假设an=0, a1=100,带入公式计算公差,所得公差d为负值。 (三)回归系数法 回归系数法的实质是在土地质量(Y)与土地评价因子(X)之间建立回归方程,将评价因子的标准回归系数作为其权重。 建立多元回归方程 式中,Y为应变量(土地质量), x1 、x2 ……xn 为自变量(评价因子), β1、 β2…… βn为回归系数。 依据回归系数标准化公式计算标准回归系数为: β/1、 β/2…… β/n,再根据下列公式计算可比权重: 水稻用地 土地用途(水稻 ) 水稻用地评价因子 1.有机质(x1) 2.非毛细管孔隙(x2) 3.土壤质地(x3) 4.排水能力(x4) 5.水源保证度(x5) 6.地面高程(x6) 0.85-1.60 1 1.61-2.35 2 2.36-3.10 3 3.11-3.85 4 7.0-4.23 1 4.24-5.75 2 5.76-7.28 3 7.29-8.80 4 36.4-29.7 1 29.6-22.7 2 22.8-15.8 3 15.7-8.7 4 <4 1 4-6 2 6-8 3 8-10 4 <4 1 4-6 2 6-8 3 8-10 4 15.2∷12.0 1 11.9∷9.0 2 8.9∷5.8 3 5.7∷25 4 W1=15.1 W2=14.0 W3=1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