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道渴而死)的〔而)字引发的思考.docxVIP

由〔道渴而死)的〔而)字引发的思考.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由〔道渴而死)的〔而)字引发的思考

由“道渴而死”的“而”字引发的思考 【摘要】虚词在文言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在用法上相较实词更加灵活,使用频率也比实词高许多,准确掌握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对于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与语文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但是文言虚词并不太容易被学生掌握,主要原因就是其使用的灵活度太高,文章通过对使用频率极高的“而”字用法的思考,对如何界定和掌握虚词的含义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言文;虚词;界定虚词含义 Abstract:Function word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lassical articles, it is more flexible than notional in usage, frequency of use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content words, function words accurately grasp the classical Chinese usage,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classical Chinese language proficiency improved greatly. But the classical function words are not easily mastered by the students, the main reason is the high flexibility of its use, the paper based on the usage of and which has very high frequency of use of the classical words, discussing on how to define and control the meaning of function words. Key words:Yan Wen; empty words; defined function word meaning 1 “道渴而死”中“而”的困惑 笔者在研读《夸父逐日》这篇短文时,心生疑惑,即“道渴而死”中“而”字在不同的教辅书上出现了不同的解释,那么这个字究竟该作何解呢?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对于“道渴而死”的解释是“在半路上因口渴而死”;而在《教师教学用书》上其又被翻译成“半路上渴死了”;这两本权威书目的翻译看上去似乎意思一致,但是仔细考量就会发现,二者存在着明显差异。学生使用率高达百分之八十的教辅资料书《教材全解》上对它的解释是表顺承;学生使用的在四川省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练习册《文科爱好者》对“而”字给出的标准答案是表修饰;一些试卷中对于“道渴而死”的“而”字的解释是表因果。对于这三种答案,笔者感到很迷惑,因为这三种解释似乎都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三种答案显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2 如何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 如何分辨出虚词最精准的含义,首先要知晓它所有的主要用法。依旧是拿“而”字来说,“而”在文言文中既可以用作连词,又可以用作代词,还可以在“而已”这样的词组中来使用。三种用法之间比较容易区分,关键是用作连词时表什么关系不太容易区分和把握,“而”作连词时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一是表示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二是表示递进,可以译为“而且”或“并且”。三是表示承接关系,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四是表示转折关系,如《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五是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如《捕蛇者说》中的“吾恂恂而起”。六是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论语》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七是表因果,如《 HYPERLINK /view/111046.htm \t _blank 游褒禅山记》中“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八是表目的,如《 HYPERLINK /view/121673.htm \t _blank 阿房宫赋》中“缦立远视,而 HYPERLINK /view/4727524.htm \t _blank 望幸焉”。而我们讨论的“道渴而死”中的“而”就有顺承、修饰和因果三种解释,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个例,实则是在提醒我们,文言虚词的运用极为灵活,要找出其精准的含义并不容易。那么如何掌握好虚词的意义,文章认为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下足功夫。 2.1 教师要反思文言虚词教学 教师在教授文言虚词的过程中有很多需要反思的地方。目前教师多用归纳法来指导学生学习文言虚词,这并非不好,但是列举一个文言虚词有多少种用法并举几个例子,就寄希望于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学生对感性认识是很缺乏的,记住这个并不代表就能灵活运用到别处,也就是说此种归纳对学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