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doc
试论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本文主要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以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唤起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给学生创新方法,启发学生想象,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进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生物教学;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中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能力普遍较差,要把他们培养成具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不断开发自我、积累劳动技能的综合性职业素质和全面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实现教育教学目的,中职教师就要积极投身教改,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探索适合教育对象的新路子、新方法。另外,随着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培养具有创新型的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转变观念,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长期以来,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是把儿童、少年视为“知识的容器”,是可以任由家长和教师加工的材料;是只能接受成人训导和教诲的工作目标。多年来,我们过于强调“灌输”,过于强调“文化传承”,过于强调成人对儿童、少年发展的评价,而忽视了人的发展的多样性与不平衡性。素质教育的实施为我们教师指明了方向。教育心理学认为:从发展是主体的主动行为的角度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必然是主动的认知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应用,是为了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去接受和发展新知识,构建和完善个人的认知结构,最终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能够为他所理解、所支配的个人认识体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从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与认知需要出发来组织教与学的活动,重视指导和帮助学习者自己学习、独立消化,而不宜一味强调“记住”教师提供的结论或推导过程。中国古代的哲人已经懂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已经在提倡“举一反三”、“循循善诱”的教学原则。其实,“举一反三”中就包含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教育工作者,从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就必须时刻记住“学习首先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为此,现代教师要更多扮演学习者的朋友、顾问和指导者的角色,而不再仅仅充当传道者或现成真理的提供者。
二、激发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从而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而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新异好奇,渴求参与、求知等心理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创新能力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讲授血型的有关内容时,先向学生介绍史料:“19世纪,医生为了抢救在战场上失血过多的伤员,尝试为伤员输血,开始竟获得意外的成功。可是当他们喜出望外地如法炮制继续为其他一些伤员输血治疗时,很多伤员不但没有被救活,反而因输血马上死掉了,这一事实令医生疑惑不解。为什么同样输血,有的救了命,有的却送了命呢?”把学生引入到了一个解决生命攸关的重大问题的情境中。学生渴望找出引发结果的原因,便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学生思维活跃,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而探求的开始正是创新意识的唤起之时,创新于是从这里起步。
三、鼓励质疑,培养创新精神
“质疑”体现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种积极参与。通过调动已有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在求知中蕴蓄突破,标志着学生由被动学变成主动学,从学会走向会学。科学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疑才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路,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鼓励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在其有疑问时,则为其释疑。例如:在做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的实验时,启发学生:“大家观察到边缘微暗,中间较亮的细胞是红细胞,那么,为什么红细胞中间发亮,边缘微暗呢?”等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后,我又进一步提问:“根据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原理,解释红细胞为什么是双凹圆饼状?”大部分学生只能得出红细胞的功能,但不能把结构和功能结合起来进行解释。我进一步启发:“扁球形表面积比同体积圆球形大,双凹圆饼状的形态结构进一步扩大了体积与表面积之比。这种特殊的形态结构,使得红细胞有更大的表面积与氧气和二氧化碳接触。据统计,它比同样体积的圆球形可增加20%――30%的表面积,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这里,通过老师设疑、释疑,不仅使学生明白了红细胞为什么呈双凹圆饼形,而且加深了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统一”观点的理解。
四、教给学生创新方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