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高考总复习生物必修三1–1、2
小讨论:外界O2→肺泡上皮(一层细胞,二层膜) 毛细血管壁(一层细胞,二层膜) 血液中红细胞(一层细胞,二层膜) 血液→毛细血管壁(二层膜)→组织液→组织细胞及其线粒体中利用(三层膜),共11层膜结构。 小思考:(1)血浆的渗透压变小,吸水能力减弱,组织液中水分子回渗的速率降低。 (2)肾炎病人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大分子蛋白质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原尿随尿流失,致使血浆蛋白的含量降低、组织液中水分子回渗率下降,造成全身水肿。 1.体液、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 2.血浆、组织液与淋巴的异同点比较 (1)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除蛋白质含量外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2)不同点 ①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内。 ②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3.不同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 4.组织水肿产生原因 组织水肿是在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或血浆渗透压下降,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分渗透到组织液中引起的。 所以判断能否引起组织水肿的关键是该部位组织液中与其周围的毛细血管的血浆中渗透压的变化。 引起组织水肿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过敏反应中组织胺释放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②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 ③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时,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 ④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度降低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 ⑤肾小球肾炎,使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血浆浓度下降,吸水能力降低。 5.细胞内液、内环境及组织细胞的关系 组织细胞借助于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例1】 关于人体内环境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血红蛋白、氧、氨基酸均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B.毛细淋巴管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与淋巴 C.唾液、抗利尿激素均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 D.皮肤角质层细胞游离于内环境之外 解析: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外,组织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组织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简单地说,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而不是细胞内液。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而葡萄糖、氨基酸、二氧化碳及氧均可存在于血浆中。毛细淋巴管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与淋巴。唾液存在于口腔中,因而不属于内环境。皮肤角质层细胞是死细胞,无需物质交换与能量供应。 答案:D 评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成份及组成。 ?变式1:高等动物细胞产生的CO2排出体外的途径是 ( ) ①细胞 ②内环境 ③呼吸系统 ④循环系统 ⑤体外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①②④③⑤ D.①④③②⑤ 解析:细胞呼吸产生的CO2主要通过呼吸系统被排出体外。细胞中的CO2必须先进入内环境,再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呼吸系统,由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答案:C 1.稳态的内涵 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1)内环境各种成分保持相对稳定 血浆的主要成分 (2)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①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决定,其中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 ②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与它含有HCO3-、HPO 等离子有关。 ③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所以人体内酶的最适宜温度也是37 ℃左右。 2.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及其意义 3.稳态失调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1)成分失调 ①失水过多可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 ②蛋白质含量降低,可出现组织水肿 ③代谢废物上升可导致尿毒症 ④O2缺乏可导致乳酸中毒 ⑤血浆中Ca2+过低可出现抽搐,过高出现肌无力 ⑥激素、血糖等均需稳态 (2)理化性质失调 ①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 ②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③渗透压失调——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④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4.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1)实验原理:各种生物均有其特定的pH范围——这是保障酶活性的前提,生物组织中pH之所以维持稳定,与其含有缓冲物质(如人血浆中含HCO、HPO等)有关。 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的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2)实验对比分析 ①表示用N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