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补充《中–华–文–明》第8集星河灿烂.docVIP

补充《中–华–文–明》第8集星河灿烂.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补充《中–华–文–明》第8集星河灿烂

  中华文明解说词8——宋(星河灿烂)八、星河灿烂   继汉唐盛世之后到了宋代,中华文明的科学技术成就一直领先世界。那时涌现出一大批博学善文、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他们把中国古代科学带到了灿烂辉煌的顶峰,令后世的中国人感到无比自豪。那些勇于探索的人们仿佛是一颗颗璀璨的明星,密布在中华文明浩瀚的科学长空,直到今天依然闪烁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   星河灿烂   河南省开封市,古代称为汴梁,是宋朝的国都。北宋熙宁七年,也就是公元1074年的夏天,天气持续大旱。忽然,汴梁城上空连着几天是乌云密布,人们似乎听到了即将来临的雨声。然而,雨并没有如期而至,天空又重现了烤人的烈日。这让宋神宗皇帝更加忧心忡忡,他在急切地等着一个人,而来人便是沈括。皇帝问沈括:“雨,何时会来?”沈括回答:“明日,有大雨。”在场的众人都大吃一惊。沈括心里明白,在水气充沛的季节,连日天阴,说明水汽已经聚集,而后阳光又烘烤着地面,在水汽和地面的热力作用下,作雨的条件已经成熟,是必然会下雨的。   这是在中国历史上一次比较早的、有据可查的、准确的天气预报,而这次对话也被记录在沈括的传世名著《梦溪笔谈》之中。沈括是钱塘人,钱塘,就是今天的杭州。沈括当时的身份是司天监的主持,司天监的职责是观测天象和制订历法,在宋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国家天文台。   在中国古代有天狗慢慢地吃掉太阳和月亮形成了日食与月蚀的传说,是一种很神秘的天象变化。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上就刻有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的记录,中国先人在人类早期科学探索的活动中不仅留下了大量杰出智慧的结晶,也为宋代科学尤其是天文科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1054年7月的一天早晨,在汴梁城东方的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颗不知名的星星,看上去红里透白,光芒四射。这颗突然闯入的星星被人们称作客星,突然出现的客星惊动了司天监,人们一阵忙乱。那时,人们是将人世间的事情与天象变化神秘地联系在一起的。那么,这次客星的闯入兆示着什么呢?结果是,一年之后这个不速之客悄悄地消失了。而在开封城郊外的观象台,司天监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总共有23次能够在白天看到客星的观测记录。2006年,国际天文学会专门在杭州召开了中国超新星1000年讨论会。   就在那次客星天象过去18年之后,沈括来到了司天监主持创制和改进天文仪器。在司天监期间,沈括陆续写出了《浑仪议》、《浮漏议》和《景表议》,这三篇重要文章对后来一系列重大的天文仪器的改进与发明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   公元1092年,宋代大天文学家苏颂发明了水运仪象台。今人根据史书的记载,按原大的五分之一复制还原了水运仪象台。人们看到苏颂开创了多项天文仪器研制史上的世界第一:它是目前用来控制望远镜随天球同步运转的转仪钟的先驱;它也是望远镜观测室活动屋顶的始祖。   距今1500年前,祖冲之将中国古代天文数学最初所使用的圆周率用罗列算筹反复计算,数值从3精确地计算到如今人们常说的3.1415926。祖冲之辞世一千年后,这个记录才被国外同行打破,这也让学者们断言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曾领先世界1000年。   沈括是世界上最先提出简仪概念的科学家,随后便在中国首先出现了简仪。它既是赤道仪,也是多功能综合测量仪,可以说中国人将世界古代天文观测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在苏州,有一块高 2.16米、宽1.06米的宋代大石碑,碑上刻有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天文图。公元1078年,司天监对星空进行了系统的观测,几年里记录了丰富的资料。后来,人们又根据这些资料绘制了天文图并刻在了石碑上。苏州天文图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实测天文图,让当代学者震惊的是,石碑上刻有1431颗星,其中有266颗恒星位置的误差即使按照今天的标准也是微乎其微。   实测手段也促进了宋代历法建制,北宋初期颁行的《明天历》回归年长度是前代历法误差的一半。而到了南宋,《统天历》的误差只有令人惊叹的22妙,跟目前国际通行的公历完全相同,比欧洲整整早了400年。中国古人遵循着观天象服务于农事的科学观念,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不断地修正历法。宋代初期采用的是传统的阴阳合历,阴历农时和阳历节气时常会出现误差,耽误农事安排。为了使节气和月份之间建立起稳定的关系,沈括提出了《十二气历》的设想。可以说宋代的历法使农事开始真正的对应了农时。   当年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到了宋代已经发展成为南北物资运输的黄金水道,南方生产的稻米通过运河漕运一路北上,直抵汴梁。为了运输的便利,宋代发明了运河船闸,而欧洲建造船闸的确切年代是1373年,比中国晚了整整400年。   农业是一切文明的基础,宋代科学与社会的高度发达很大程度上就是宋代农业高度发达的结果。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汴梁城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50万,是盛唐时期长安城的1.5倍。即使到了南宋时期,临安城也超过了一百万人。因此,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