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姓氏和姓氏民俗浅说.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姓氏和姓氏民俗浅说

姓氏与姓氏民俗浅说 (一)从今说古 中国人重姓名,以姓定祖源族谱,以名字标号别众。姓名相加,方可分别归档立案,以辨其人其事,不致张冠李戴,传呼无序。人若无姓无名与动物若何?君如何御臣、帅如何遣将,官如何使吏,师如何教生,父母如何唤儿女,士农工商如何传信息、打交道、分财事,那么社会岂不乱套了。百姓重姓名,俗谓“有名有姓”、“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表示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敢作敢当,无隐不讳。知识阶层要姓名,不然仅有的创作权、发明权、知识产权就会被随便什么人侵占。 是故,江泽民主席知国史,察民情,懂民俗,符民意,善“平天下”。他出访泰国,先知泰国多炎黄子孙,明了泰人姓氏俗念颇强,其官民都未忘祖根,因而援笔题词,单书“光宗耀祖”四个大字。“光宗耀祖”是我国民间的常用语,是尊祖、念祖的楚俗的一个方面。从狭义上讲它系指一姓一氏之祖,从广义上讲则是炎黄子孙的共同之祖。尊中华民族共同之祖是高度爱国主义的体现。我们可以想见,泰国官民想到这一层一定倍感亲切,倍加珍重泰中友谊。由此可见祖根祖情与姓氏民俗在外交上的积极效应。 姓氏民俗有两种倾向。一是过于执着守旧,表面工作做得太多。诸如联宗、祭祖、叙谱、建祠也太耗费。同时对姓氏民俗中的户族械斗,以强欺弱等劣俗未能加以遏制,造成不好影响。这一点应当给予善诱。二是不懂亲情乡情的社会性,不明民族、民俗心态的自然性和传承性,也不知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性和共趋性。这样便把姓氏民俗与宗族势力、封建余毒等同起来,从而企图用行政手段来“移风易俗”,排除宗亲观念,结果是徒劳的。 姓氏民俗是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它的产生、演变、消亡与社会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发展相关联。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母系制度、氏族部落制度到奴隶、封建制度发展而来。人的姓氏在母系制度时期就有了。最先多以山水地物名为姓,后来慢慢多样化。反过来说,它的消亡在于历史需不需要,于社会有无作用。到不需要的时候,只是作为一个代号存在,其它的俗念与关系便没有了。社会真正到了“世界大同”,人们的思想真正到达“无人我”的时候,姓氏宗族观念与关系自会淡化。但是,目前它还有不少功能。 ——对于乡里社会还可起到村委会所起不到的作用。譬如禁亲族之间乱伦,禁伐聚族而居的风景林木,调解亲族之间的财产等纠纷即是。 ——按传统习俗,同姓同宗不准结亲。这对别血统,利优生,提高人口素质有好处,并有科学道理。 ——以崇祖寻根俗念唤起海外游子的乡情,于台湾有利于维护祖国的统一,于内地有利于引资投股,兴办各种企事业。近20年来,此类善举不少,获益良多。 ——一般姓氏宗谱慎列家规,以教族人,其中不乏具有积极意义的训诫,于今订乡规民约还有参考价值。蕲州高氏九宗谱备载《家规三十一条》其中善存心、亟修身、谨言语、慎举动、择交友、端蒙养、敬师长、立义学、重婚姻、施仁政、敦俭朴、戒争讼、禁侵伐、禁忤逆、禁奸淫、禁嫖赌、禁盗窃等17条是完全对的。如释“敦俭朴”曰:“民间之财有限,惜之则有,浪之则无,自然之数也。故必惜财节用,量入为出,虽作美事,亦须量力而行(不要铺张)……但待亲则不可吝啬。”这类话至今不失于教诲作用。 ——考姓氏源流,追念祖功祖德,教人厚风俗不忘本,使爱祖爱乡与爱国贯通,并教后辈学习先辈筚路蓝缕的精神,同心协力建设家乡,建设祖国。 ——慎终追远,民德所归。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无一不应以龙的通天贯地、耕云播雨、雷厉风行的精神来激励自己,由近及远地把各种事办好。千氏百姓概为炎黄子孙,遇外侮应一致对外,值内安当众如一为国建功立业。今人因势利导地把姓氏民俗引到祖根为一上来是一种好事。从这个意义出发进行姓氏源流与姓氏民俗的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引史道源 任何俗念、俗象都有原由,按辞书解释:“上之所化为风,下之所化为俗”,那么姓氏风俗则是上下揉合的。姓氏从母系制度而来。“姓”从女,从生。女代表母,生亦作“ ”代表女性生殖器。意谓男女交媾而孕,产生第二代,故应从母而“姓”。《白虎通·姓名》:“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生者也。”许慎《说文解字》释“姓”曰:“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为姓。”按此“姓”便由下而上了。在母系制时,父母不合居,故子女只知有母,不知有父,以为是“感天而生”。同时人无固定居处,生时母处之地,所见之物便以为儿女姓名。《辞源·姓》条:“生也,古者因生以赐姓。所以表明其所生。(又)为婚姻之别也(表示同姓不婚)。”三代之前,姓与氏分用。高贵的男子称姓,女子称氏,后依古制“建国封爵以赐姓,分茅胙(肉)土(即行包茅缩酒分胙祭神的仪式)而命氏”。时有伏羲、神农、少昊、颛顼、高阳、帝喾、高辛、陶唐、有虞等氏。早期姓多从女,时有姬、姜、嬴、妣、妫、姑、 、黎等姓。姓、氏又有贵贱之分,贵者有姓有氏,贱者无氏有姓,故姓可呼氏,氏不可呼为姓。其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